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溫仲綺)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昨日在校園舉行論壇,討論大專院校招收內地生比例及相關文化問題,但邀請嘉賓包括「新同盟」區議員譚凱邦、「香港民族黨」發言人周浩輝和「學民思潮」前發言人張秀賢。他們聲稱,應降低香港大專院校招收內地生比例,研究生亦應優先取錄港生,及強制要求內地生及其他國際學生修讀粵語課程等。有中大學生批評他們的言論過於武斷,即使強制學習粵語也不等於融入文化,文化亦不是強制就能接受。
不提10年佔比已劇減
在為時兩小時的論壇上,最高峰時也僅有約10名學生留足圍觀。主持論壇的中大學生會會長周竪峰一開始先引用數據,指稱中大內地生佔非本地生比例高,大專院校提倡的國際化,實是「內地化」。然而,他卻未有提及過去10年,大學致力國際化令有關學生比例已明顯改變的「趨勢」。
以中大本科生為例,根據教資會數字,2005/06學年內地生佔非本地生總數達94%,但至2015/16學年內地生佔非本地生比例已減至約72%,大幅下降22個百分點。
倡強迫國際生學粵語
張秀賢則稱,中大應減少招收內地生人數,釋放學額招收更多國際生,以「有效提升國際化」,又稱港生出外交流或當交換生,應要有良好語言能力,例如到英美要有一定英語水平,到日本亦要懂得日文,故中大應該「公平地」由現時供選修的粵語課程,強制要求全部非本地生,包括內地生和國際生修讀,才能真正學習和融入本地文化。
嘉賓多是「港獨」分子
譚凱邦則聲言,港校研究生以內地生佔了大多數,認為學校招收研究生時,應以港生為優先。不過本報翻查立法會文件資料顯示,港生獲本地大學取錄就讀研究院研究生(Research Postgraduate)課程的比率,其實已遠比非本地生高:非本地生申請成功率只得約10%,而港生則為高約1.5倍的25%;所以港生在港就讀研究生人數較少,主要源於申請人數偏低。
周浩輝就提到,現時不少內地生視在香港讀書為到海外升學的「跳板」,畢業後未有留港工作,故應該增加非本地生學費,降低有關需求。
張秀賢則指,加學費未必能夠減低內地生來港意慾,亦不能只針對內地生加學費。
同學憂強制有反效果
對於這些言論,本報訪問了多名中大學生。數學系四年級港生李同學指,減少招生內地生就能提升國際化言論過於武斷,同時大學應視乎學生質素招生,不能因學生原居地影響並獲取錄的機會。他認為,港校內地生都是內地高考尖子,成績優秀,故來港升學亦屬公平競爭。
工程學院四年級生Cheryl則認為,如不是出於政治考量,而是希望透過調整內地生比例提升國際化,做法亦可考慮,「反正現時很多內地大學質素也很好,(內地生)不是非要到香港(升學)。」
就非本地生必修粵語課程的意見,Cheryl、內地交換生陳同學和內地研究生歐同學都指,現時很多非本地生出於興趣和生活便利上粵語課,亦認同那有助與港人溝通,惟對「強制」有所保留。
計算機科學三年級內地生張同學則擔心,非自願學習的話會有反效果,而且學廣東話亦不等於融入香港文化,文化亦不是強制就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