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春節期間逛廟會,忽然聽到公園廣播:「有哪位遊客拾到一張××運輸公司、員工王××的工作證?請送到公園西門管理處。」連播三遍,理直氣壯。但,憑什麼呢?
辦廟會的公園佔地600多畝,繞一圈要3公里,如果拾到工作證的人恰巧在東門,那憑什麼讓一個陌生人在寒冬臘月裡特意走個三里地、耗費半個多小時來給你送過來呢?整條尋物啟事沒有感謝的話,更沒有表達歉意的話,只有理所當然的理直氣壯。
這種理所當然的理直氣壯在今天的中國實在稀鬆平常。公司裡,會突然有不太熟的人衝過來說「聽說你要去歐洲?那幫我小孩帶3罐奶粉吧。」、「聽說你要去日本?那幫我帶6盒龍角散吧。」、「聽 說你要去×××?那幫我帶......嗯,我還沒想好帶什麼,等想好了告訴你。」
論壇裡,會有人很習慣的在清清楚楚的電影海報及資訊下跟帖張嘴就問:「這個電影叫什麼?」、「這個電影在哪下載?」、「直接發我郵箱吧:××××@qq.com。」微信裡,會有N年不聯繫的朋友突然冒出一句:「聽說你現在是設計師?那幫我設計個logo吧,隨便畫畫就 行 。」、「聽說你剛去完意大利,幫我做個行程唄。」還有大街上,三個人互相攙挽,溜溜達達,完全不顧路被堵了個結實;抱娃的爹媽任由熊孩子亂甩腳,高度正好踢到旁人的衣服或背包;大叔問路習慣性用觸摸手臂來引起注意;大媽等車習慣性緊貼前人背後生怕上不去......這些理直氣壯的人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時間、體力和精力都是一種比金錢更貴的成本,也從來沒有想過舒適感和好心情也是屬於一個人的權利,他們不明白自己給別人添了麻煩,或者他們明白,但他們不在乎。
說到不給人添麻煩就一定要說說鄰國日本,日本人的「不打擾」觀念讓人歎為觀止。他們從小就學習的《社會生活教育》第一章第一節就寫明「讓別人不快、讓別人擔心、讓別人操心」都屬於給人添麻煩的範疇。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小孩,辦所有事首先考慮的都是「有沒有給人添麻煩?」於是,在日本的地鐵上,只見人人都在發信息,但沒人打電話,若一定需要打電話必定盡快下車,為的就是不想讓聲音給別人造成困擾;大巴上,明文規定不可以吃「帶有發散性氣味」的食品,就是不想讓異味給別人添麻煩。
有網友說了很有意思的例子:司機特意等候了追趕巴士的乘客,追車人若是中國人,上車後習慣性說的是「謝謝」,追車人若是日本人,說的都是「不好意思,給你們添麻煩了」,而且中國人的謝謝指對的是司機,而日本人的歉意則是對着全車人。一個「謝謝」和一個「給您添麻煩了」,代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一個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個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回到那個廟會,若是日本人,大概會說「因自己的失誤遺失了證件,拜託拾到者給×××號碼撥打電話,耽誤您的時間深表歉意,給您造成困擾萬分抱歉,給您添麻煩了。」
只是,連那句「謝謝」都是出現在異邦,真正廟會裡的,不僅沒有「給您添麻煩了」,連句「謝謝」也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