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成聖的六個階段中,第五個「六十而耳順」是最難理解的;歷代以來解釋紛紜,雖有討論卻難成共識。筆者綜合了前人的卓見,以為「耳順」應含有兩層意思。
聞其言知其微旨
第一是「聽」的能力,重點在「耳」字。東漢鄭玄云:「耳順,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意思是:「聽到別人的說話,就能領略到他細微義理之所在」(須假設說者言之有物、話涵義理)。把這道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是南宋朱熹,他說:「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他的意思是,孔子有一種聆聽能力:「當別人的話語進入耳中,本心就能直覺與之相通,這種相通絕不違反仁心,也是真知的極致,毋須做一番反思功夫方能獲得」。(也須假設了說者言之有物)。這種直覺能力,並不是神秘力量,而是平日文化修養和獨立思考的成果。
剛剛考畢文憑試口試,筆者發現當今考生,很缺乏這種聆聽能力。譬如,今年有一道題目:「假如須為兒童節發行一枚紀念郵票,以下哪一項較為適合作為郵票主題?試討論並達成共識。風箏 / 顏色筆。」假如,有一位考生起頭一句為:「魯迅有一篇文章叫《風箏》......」,「耳順」的人心中就會起共鳴,聽出這句話的背後的立場:說者贊成「風箏」,原因是慨嘆「現今很多人仍然以為『勤有功,戲無益』,忽略了『遊戲原來是兒童的恩物』」。
原來,魯迅寫過一篇叫《風箏》的文章,故事裡,他不准弟弟放風箏,並且把他苦心孤詣了好幾天的風箏一腳踩扁了,又罵他偷偷地做沒出息的孩子玩藝。魯迅後來懊悔不已,於是寫了這篇文章警惕自己和世人。這是「耳順」的第一義。
可實踐順天而行
第二是「行」的實踐,重點在「順」字。當今許多人以為在「知天命」和「從心所欲」之間,應該有一個「順天而行」的實踐階段。論者謂,「六十而耳順」的「耳」字可能是衍文,即原文只是「六十而順」;不然,也應作「語助詞」解,「耳」解作「罷了」。筆者以為,二解並不互為排斥,應可共存。
孔子55歲那年,失意地離開魯國,孤注一擲想到別國求官。輾轉間,他來到衛國,衛靈公夫人南子很欣賞孔子,欲見孔子,孔子也想藉着她的幫助,從而得到一官半職;可是,南子名聲不佳,美貌而淫亂,孔子心中矛盾重重,究竟見還是不見?在天命之限制,與實踐理想之間,孔子最後選擇了與南子會面,結果,那次會面招來大弟子子路之不滿,他狠狠地批評了老師,令孔子大發脾氣。《論語》也記載了這事:「子見南子,子路不說(悅)。夫子矢(發誓抗辯)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鄙陋的、是錯誤的,讓上天也厭棄我!)事後,孔子並沒有因是次會面而當上官。這件事,一般人都以為是孔子未成熟的表現;可見,未到60歲的孔子,似乎偶也有瑕疵。
60歲過後的孔子變得更成熟了,他懂順天而行,知止而止。68歲他返回家鄉,專心從事文獻整理和教育事業,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這些順天而行的影響,比他原先想為官的影響更為深遠。這是孔子自己也沒想到的。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指的是孔子的心靈與行為合而為一;人實踐道德,要着力;但聖人不需要,他的道德生命流露在自然深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觀書有感.其二》)■松睿(退休教師,閒時不休,讀書、代課、練口語,期望自己仍有餘力幫助學生進入大學。)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