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速讀課程頗見流行,據說一般人只需接受數十小時速讀訓練,閱讀速度可提升十倍。這聽起來真是吸引,香港人分秒必爭,走路快、吃飯快,選擇交通工具也必以便捷為先,「速讀」合乎經濟效益,大可與「速食」文化爭一日長短。
各位若有幸練成這門「神功」,則別人看完一本書時,你偷運神功可以讀十本;拿起報紙,不消兩分鐘能盡覽天下大勢;在考場上暗中使出,更可省去不少閱讀文章或題目的時間。然而,「速讀」文學作品可行嗎?
台灣小說家王文興認為,理想的閱讀速度是每小時一千字左右,且一天不讀多於兩小時。至此,諸君必覺費解,一般人即使未習「神功」,一千字也可輕鬆在五分鐘內讀完,何用一小時?
蓋因優秀的文學作品、古典名著,於創作過程中必經遣詞造句的雕琢,或有意象典故的蘊藉,或有節奏聲韻的協調(以上三項,本文皆無),故速讀雖能得其表層含義,然作者的弦外之音、寄託的感情還有意境的美感,便須多花時間思考、咀嚼、玩味,方可得其精髓,也不致辜負了作者的匠心。
隨便拈一例,李白《靜夜思》(這裡採孫洙版本),全詩只二十字,「神功」毋須發動,不用一分鐘便可字字讀完。然字裡行間的珠璣,豈可錯過?詩人為何深夜在「床前」?何以要看「明月光」?這些鋪排都與主題相關。至於「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兩句,情意綿長,愈去細味,愈覺動人。
「速讀法」在生活中的確實用,但挪來讀文學作品,卻是一拳打在棉花上,無處着力。■羅賓 現職中學教師
rcheung@stlouis.edu.hk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