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改良版小三TSA之稱的「基本能力評估研究計劃」(BCA)日前開考,《城市論壇》昨日討論BCA的存廢問題。有家長代表建議將之設為不記校名以杜絕操練,但有教育專家指此舉會令學校無法獲得個人「體檢」報告,失去改善學與教的作用。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亦表明,學校不記名會使BCA達不到原定目標,呼籲社會先了解BCA整體運作,分析經驗後再決定其未來情況。
家長聯盟發言人何美儀於《城巿論壇》表示,今年的BCA的確變得貼近學生水平,但始終憂慮操練問題,希望學校可以停止操練,呼籲家長如認為評估無正面作用,應拒絕子女參加。
她又指,評估若能不記校名,將有助消除操練誘因,相信家長較能接受。
學生:上完堂難道不用練習
現場有男同學則認為適當操練並無不妥,「難道上完堂聽完,不用返屋企做練習?不做練習又點會識?」他指「十樣八樣功課」其實很平常,學生做不完功課更多是個人問題。
另有女學生反問何美儀與個別家長是否過分誇大BCA對同學的壓力。何美儀回應功課量多寡未必足以反映問題所在,學生經歷着怎樣的學習歷程才最重要。
隔年考或抽樣 學者:有得傾
對於「不記學生名」、「不記校名」、「學生/學校抽樣」等建議,檢討TSA委員會委員、中大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解釋指,BCA有如體檢,「若不記校名,個別學校將無法回饋改善」,同樣地一旦採用學校抽樣方法,無被抽中的學校也無法得知自己是否達標。
另有建議指BCA可考慮隔年考或作學生抽樣,侯傑泰認為這些都可再作商討,「也不一定年年都做全身檢查」,例如某一年可專考語文,如此得到數據或能更加詳盡。至於學生抽樣亦可考慮,只要有穩定學生數據就無問題。
鳳溪創新小學校監馬紹良亦認為:「好多人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就算是有病也不自知」,而且學校用了很多教育資源,接受公眾評核是無可厚非。
他又指,BCA已有了一定改進,不妨先觀察今年結果再行定奪。
吳克儉:學生不記名「零風險」
吳克儉昨日出席活動時亦就BCA作出回應,關於隔年考或抽樣等形式,吳克儉指專責委員會於過去一年多已經做了很多工夫,考量過後才作出決定。
他強調學生不會記名,「所以不存在操練或個人比拚的效果,是一個低風險,甚至零風險的有效測試工具。」
至於學校不記名建議,吳克儉強調BCA的資料都是幫助學校作出有關評估,以及回饋自己學與教的過程,「如果缺少了學校作單位的資料,它的目標是完全不能達到的」。
早前36名立法會議員聯署要求擱置TSA/BCA,按學校意願自由參與,有份聯署的葉建源指,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已同意於本月15日會面,他支持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承諾上任後擱置小三TSA,並籌組新的檢討委員會,吸納不同持份者意見。 ■記者 姬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