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輝
如果說傻人自有傻福分,那麼,反過來說,高智商是否意味茪ㄘ砥H不少人有此想法;當中就有智商研究者認為,天才往往受焦慮、挫折及孤獨所困擾,不妨想想吳爾芙(Virginia Woolf)、艾倫.圖靈(Alan Turing)及麗莎.辛普森(Lisa Simpson)吧,他們有如夜空的孤星,即使在燃燒最耀眼的時刻亦倍感孤獨,或如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所言:「聰明人擁有幸福,這樣的事我幾乎從未遇上。」
那似乎僅為一小部分人所遇到的問題,但那可能會給不少人帶來啟發;全球教育體系幾乎俱致力於提高學術智力,儘管當中有不少眾所周知的缺陷和局限性,智商測試仍為衡量認知能力的主要方法;世人在大腦訓練及認知能力有所提高,試圖提升參與測試的分數;但也有專家卻指出,假如世人對智商所作出的努力,本身就是一場徒勞呢?
早在近一百年前,就有人嘗試尋求上述問題的答案;在那時,美國爵士樂正處於黃金時代,智商測試乃新生事物,從而引起廣泛關注,在此之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徵兵中心,智商測試已得到驗證了,早在1926年,美國心理學家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決定以智商測試來尋找天才兒童,對他們加以研究。
透過對加州學校的地毯式搜查,他挑選出1,500名智商在140以上的小學生,其中80人的智商超過170,其後被稱為「特曼神童」(Termites),時至今日,對他們的人生發展軌跡的研究仍在進行中。
事實上,與研究的預期一樣,很多「特曼神童」俱名成利就,最著名的例子乃傑西.奧本海默(Jess Oppenheimer),他是上世紀50年代經典處境喜劇《我愛露西》(I Love Lucy)的作者,當他撰寫的電視劇在CBS播出之時,「特曼神童」平均薪酬為普通白領的兩倍了。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俱達到特曼的預期,不少人選擇較為平凡的工作如警察、船員、打字員等等,正因如此,特曼總結陳詞,「智力及成就之間並無完美的相關關係」,此外,高智商者也並未有活得比常人更幸福,一生之中也會離婚、酗酒乃至自殺,與美國平均水準大致相若。
當「特曼神童」步入晚年之時,故事寓意為高智商並不等於更好的生活,在最好的情況下,高智商頂多讓生活滿意度與常人無異;而最壞的情況,意味蚚h才不遇以至壯志未酬,那並不意味高智商者必然遭遇磨難。調查確令人困惑:何以從長期來看,高智商並無帶來回報呢?那可能為知悉本身高智商反而變成自身束縛的鎖鏈。在上世紀90年代,研究者讓「特曼神童」回顧過去80年的人生,他們不僅沒有從成就中感到滿足,反而感到沒有實現預期而深受挫折。
當中最讓人難過的案例為數學女神童蘇菲亞.尤瑟夫(Sufiah Yusof),在12歲時被牛津大學錄取,卻中途退學當上服務員,其後她成了應召女郎,邊做愛邊背誦數學公式以取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