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兄:聽說這裡最拿手的是「打爛」,一定要嚐一下!
弟:又「撚手」又「打爛」,你在說什麼?
妹:那即是會點什麼呢?
媽:等一下你便知曉啦!
爸:連大連小六人,那「打爛」點三個「例牌」。
企堂(侍應)1:點兩個「半賣」划算點啊!
嫲嫲(嬤嬤):那「肉絲炒麵」也點兩個「半賣」,「乾炒牛河」就「加底」啦!
侍應2:不好意思,「半賣」只是「打爛」才有,「乾炒牛河」是沒有「加底」的!
「例牌5」、「半賣」、「加底」、「打爛」是餐飲業(舊稱飲食業)的術語,頭三個涉及所出售食物的分量,最後一個是一款傳統炒粉麵飯。
一般食肆以「例牌」的分量(8兩6,約4人分量)為基數,然後依次分「大例」(例牌的1.5倍)、「二例/中碗」(例牌的2倍)、「三例/大碗」(例牌的3倍),價錢則按比例計算。對於這種分量的規格,業界並無共識,即各自有一套標準,當然如在餐牌上注明則爭議可免。為避免相關爭拗,除「例牌」外,近年已不多食肆起用這些所謂「混淆詞」了!
從字面意義,有人把「半賣」理解成「賣半份」或「賣半價」,可這非行內定義。「半賣」的分量約「例牌」的份半,但價錢比按比例計算為少。提到「半賣」,很多人會聯想到這種形式的優惠銷售叫法與以下一個歇後語有關:
賣大包--半賣半送
假若「半賣」定在「例牌」價格的1.25倍左右,多出半份的一半就是送的,亦即達到「半送」的效果。至於「賣大包」何以是廉價傾銷或明益街坊(明顯地提供利益)那回事,就得從「大包」這一包點「巨無霸」的生成過程說起:
一個「大包」的分量相當於三個叉燒包,其餡料多樣,一般包括鵪鶉蛋、叉燒、雞件、臘腸、冬菇,可謂「抵食夾大件」(物超所值),但這不是事實的全部,皆因所用餡料大多是集「賣不完的燒臘」、「賣不完的點心」和「快到期的食材」的大成而已。
如此看來,「賣大包」頂多可說成:
一家便宜兩家着
有人以為「加底」是「半賣」的另一叫法,其實不然。「底」指飯的分量,「加底」指的是對一些飯類加「飯」卻沒加「肴」(配料),而大部分食肆都不會對此「要求」徵收附加費。
「打爛」就是指「炒飯」,同時亦專指「揚州炒飯」。有此叫法,有人理解如下:
1.要效果好,飯要「乾身」(含較少水分),那最好是「炒冷飯7」。飯熟後放置多時做成「冷飯」,部分水分走了令飯形成「一嚿嚿8」(團狀),因而在「炒飯」前須在「鑊」(鍋)裡把飯團「打爛」。
2.有人點「炒飯」,有人卻因「會錯意9」(錯誤領會對方意思)而把信息聽成其諧音「打爛」。
然而以上講法並不正確,其出處簡單不過--炒飯有雞蛋,炒前先打蛋。「打破蛋殼」就是「打爛」,「打爛」這個「炒飯」前的規矩動作就成了「炒飯」的代詞。
話說回來,「半賣」這個銷售概念若然用於「小菜」上,添加分量多少每每存在爭議,正正因為此點,「半賣」近年已不太流行,一般只適用於「打爛」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撚」,同「捻」,古同「捏」,引申「拿捏」,簡化為「拿」,那「撚手」就是「拿手」,擅長的意思。「撚」,讀「nan2」,而非「lan2」。
2.「噏」,粵方言用字,讀「ap1/ngap1」。
3.「等陣」這個粵詞從「等一陣」演變過來,其中「一陣」指一段時間。
4.「意思」中的「思」的口語讀音是「思1-3」。
5.「例牌」中的「牌」的口語讀音是「排4-2」。
「例牌雞」一般指把雞一開四。
「打麻雀」(打麻將)中所指的「例牌」是「天胡」(本為「天和」,有上天附和的意思,「胡」讀「胡4-2」)、「地胡」、「大三元」、「大四喜」、「十三么」(「么」讀「腰」,亦作「幺」,指數目一或小、排行最末的意思,如「老么(最小的兒子或女兒)」,也是「麼」的簡體)等。
食肆中的「例牌菜」指慣「例」上在菜「牌」上有的小「菜」,如「生炒排骨」、「菜薳牛肉」(「薳」,粵方言用字,讀「遠」,菜心的莖部)。
「例牌」借指慣常,多用以形容某人某些壞習慣,如:某人例牌遲到(慣常遲到)。
6.「兩」,舊寫「両」。
7.「炒冷飯」喻重複過去所說或所做,了無新意。
8.「嚿」,粵方言用字,讀「舊」。說某人說話「一嚿嚿」,是指其說話含糊不清,表達能力差勁。
9.「會錯意」所成的信息通常與原話語音和諧,所以常常鬧出笑話。「會錯意」中,「會」因有領會的意思而讀「匯」、「意」通常讀其變調「耳」,無怪此詞常被誤為「會錯耳」。
【專欄簡體版】https://leoleung2016.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