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路地觀察】中醫感冒方

2017-05-24

湯禎兆

因為不是中醫,不能提供醫方,通常網友問疾病處理問題,小病可以浸腳、暖敷、貼薑、洋b或蒜片或薑片在腳、脊,或用原始點(吃薑、按推、溫敷),但大病一定要找中醫或自然療法。

近期看到梁浩榮醫師把感冒十八良方貼了出來,其中兩款我們自己頗常用,故此純粹想以用家角度分享一下,個人認為只要是初起不適,小柴胡及藿香正氣散的效用均甚為理想。

1)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由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生甘草、生薑、大棗組成,藥方偏溫,有和解少陽之效。適合感冒處於不好不壞的階段服用,病徵主要表現為惡寒發熱交替出現、胸悶腹脹、食欲不振、心煩作嘔、口苦咽乾、脈弦。本方亦較適合體質較差、脾胃不佳的小兒初患感冒時服用。」

很多中藥品牌都有出小柴胡沖劑,當然甚少會用上人參。中醫朋友曾說現在很少有好的人參,與張仲景寫《傷寒論》時的人參也不同,故應以黨參代替。後來有做中成藥的朋友也說,藥廠多以黨參去製成藥,不知是否真偽。但一般初起感冒,用小柴胡湯不會有亂用清熱苦寒藥的問題,個人經驗是比寒涼的川貝更正氣。我常看的兩位中醫,都同說看不到中醫時,可先吃小柴胡,之後再找醫師調理。小柴胡沖劑也變成我的旅行必備藥品。

2)藿香正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半夏、陳皮、厚朴、桔梗、生甘草、生薑、大棗組成。藥方偏溫,有解表化濕、理氣和胃之效,適合飲醉食滯,汗出吹風,感冒初起的患者服用。病徵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身困、腹痛吐瀉、不思飲食,舌苔白膩、脈浮滑。腸胃型感冒較為適用。」

這猶如中醫裡的止瀉丸,我小時候未遇上好中醫時,常常肚痛,無論是西藥還是藥油,都沒有太大用處。唯獨此散(多製成丸)可以令肚瀉減慢,不會止瀉,但會瀉得較不痛和辛苦。後來才明白吃了不乾淨的東西,是應該讓身體排出來的,不是要停止,而是將其變成有效率的排,否則腸胃會變差。如今無論是暈車浪、肚痛、作嘔,很多情況是藿香正氣丸都可以處理到。 不過補充一句,相熟中醫提醒始終以某大品牌且沒有糖衣包裝的原始樽裝版的效用最好,大家可以參詳。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