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蘭 張學良基金會會長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西方世界一片蕭條中,祖國的發展一日千里,在硬實力和軟實力上,跨越了西方定義的各種鴻溝,雙雙實現飛躍。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為國家的進步感到驕傲和自豪。可是,我看到還有少數香港人尤其是反對派,仍然抱着對內地的偏見,對祖國的進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現實哀怨而不知恥,對未來曲解而不發奮。如此繼續下去,勢必成為時代的棄兒。
本港某富豪早年大量持有內地某世界知名互聯網企業的股票,但在該企業發展的關鍵時刻拋售殆盡,成為他有生以來投資上的最大遺憾。他承認沒有賭贏,而筆者認為是他對內地企業存有偏見導致了巨大的財富損失。有朋友到香港某品牌手機店調校手機應用,被店員指着手機上的一款有3億人正在使用的安全軟件說是「垃圾」,而這位應該受過一定業務訓練的店員卻不知道正是這款安全應用軟件最先監測出最近肆虐的病毒WannaCry,並以此在全球最先開發出清除病毒的軟件。
內地不存偏見 善於學習模仿和創新
一些媒體在報道內地時,總是喜歡撿負面的新聞來說事,即使有什麼必報不可的業績和成就,它們也會抽取一些網上的其它醜聞來補充平衡之。反對派們用其扭曲的思維不願意接納祖國的進步,而是將內地一些仍然存在的陋習和缺憾進行炒作、放大,以滿足其不想和不願了解內地的心態,且長期養成的自大、嬌寵、優越心態,殊不知這種井底蛙的心態漸漸成為香港發展的人為障礙,視而不見內地的進步而不去研究和借鑒。它們漠視內地高鐵、比亞迪電動巴士、網購等的存在和發展,漠視「滴滴打車」、共享單車、支付寶等手機應用技術的推廣,甚至內地遊客,乃至內地人才在香港各行業的參與,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們思維的扭曲和打壓,更不用說向內地學習推動香港發展進步了。
相反,內地人對香港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觀感卻客觀得多,取其利而避其弊,經過吸收和過濾,創新自己的發展模式,如不遺餘力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由於不存偏見,善於學習模仿和創新,才有了多方面的長足進步。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人對內地的偏見以及對自己的盲目優越感,將會導致故步自封,不思進取,在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中看不清前路,成為所謂價值觀的負累。當內地大踏步發展,我們如果不乘其東風,順勢發展自己,便不能保住我們的優勢和價值,東方之珠在我們手裡將會黯淡無光。
正如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張浚生日前對媒體記者說的,香港人既要看到自己的優勢,同時不要迷戀過去的相對優勢;既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筆者還想加一句,港人如果不改變對內地的偏見,繼續沉醉在自己的「軟實力」和「功勞簿」上,很快會被內地的全面發展拋離,成為「病樹」或「沉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