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勝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執行會長 太平紳士
香港回歸祖國20年,既是喜慶的日子,也是總結的時刻。由於經歷了一些風雨甚至曲折,有些人對「一國兩制」實踐存有不同看法,甚至有人對香港前景產生疑慮。連日來,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先後發表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有關回歸20年總結的專訪,在香港社會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張曉明客觀、中肯、全面、科學地總結了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的成就和經驗:其一是總結了以國家主席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對港工作取得許多新突破、新進展、新成就,這是香港「一國兩制」實踐未來健康平穩發展的基本保證;其二是具體論述了香港六個方面的成功,這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其三是指出了香港社會普遍希望聚焦經濟民生,這是支持香港發展的強大民意;其四強調國家發展為香港帶來戰略機遇,這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回歸20年的香港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節點。張曉明的這些分析,有利於釋除疑慮,鼓舞港人信心。
「一國兩制」的方針由中央制定,「一國兩制」的實踐由中央主導,中央是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的掌舵人。中央對「一國兩制」大局的把握和掌控,是「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關鍵。
中央是「一國兩制」掌舵人
中央對香港的大政方針一脈相承。張曉明特別強調,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針對香港形勢發展變化的新情況,審時度勢,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指導「一國兩制」實踐,穩妥應對香港出現的各種複雜局勢,領導對港工作取得許多新突破、新進展、新成就。這是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踐面對種種難關卻能處之泰然、平穩推進的最重要保證。
近年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對「一國兩制」實踐作出了許多新的重要論述,為港人所熟悉的內容包括:兩個根本宗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三個有機結合:要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區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四不:要始終堅持「一國兩制」不改變、不動搖,切實維護「一國兩制」實踐不走樣、不變形,等等。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了中央對「一國兩制」規律性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對「一國兩制」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香港繼續成功推進「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指南和基本保證。
巨大成就奠定堅實基礎
香港回歸20年來,確實出現了不少矛盾和挑戰,出現了基本法23條立法夭折、非法「佔中」行動、「旺角暴亂」事件、「港獨」議員宣誓風波等嚴重事件,但這些問題只是支流,切不可因為支流問題而不敢承認甚至否定「一國兩制」在港實踐取得的巨大成功。張曉明不僅表達了中央對「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情況作出的高度評價,而且具體從「國家治理體系」、「香港繁榮穩定」、「港人當家作主」、「原有制度特色不變」、「兩地交流合作」、「國際性大都市魅力」等六個方面論述了回歸以來的成功之處。
具體數字最能說明問題:香港GDP從1997年的1.37萬億港元增長到2015年的2.39萬億港元;人均產值居全球第七位;財政儲備高達8461億港元;失業率長期維持在3.3%至3.4%低水平,堪稱全民就業;香港是全球第六大證券市場和第五大外匯市場、第九大貿易經濟體、全球最大集裝箱港口之一和第四大船舶註冊中心;香港連續23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香港在世界最便利營商城市中名列第二;香港吸納直接外來投資排名世界第二;香港今年再次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香港參與了5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活動;特區護照已獲156個國家和地區給予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特別是大家最為關注的法治水平一項,香港在全球的排名從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躍升至2015年的第11位,比不少西方大國排名都要靠前,等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些讓外界羨慕不已的數字,身在香港的人更應該感到鼓舞。這些成就,為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港人希望聚焦經濟民生
香港是一塊福地,在國家的支持下,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張曉明特別指出了香港面臨的三大戰略機遇,包括「一帶一路」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和建設。這三大機遇對香港來說都是重大利好,蘊藏着巨大的商機。在中國經濟強勁發展的快車上,國家已為香港預留了座位,關鍵就看香港能不能有效對接。
令人高興的是,經歷了風風雨雨的香港各界人士,普遍厭倦政治爭拗,希望集中精力務實解決經濟民生問題。正如張曉明所說,這種主流民意越強大,香港保持良好營商環境、加快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就越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