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楨 資深評論員
日前,一艘美軍神盾驅逐艦,在日本海域與菲律賓籍貨輪相撞,受損嚴重。由於該艦的服役年期已長,加之受創位置屬於全艦最關鍵的艦橋及主雷達艙,因此,不作維修、直接報廢,也可能是該艦頗為可惜、卻最具效費比的結局。更嚴重的是,包括艦長在內,是次事故導致該艦多名船員死傷。而死者的遺體,幾乎全部在受淹範圍內被尋獲;就此而言,是次意外,形同一次超大型的魚雷攻擊。
所謂神盾級驅逐艦,只是民間形象的俗稱,以突出其配備「神盾系統」,可以應對蘇聯戰艦、潛艇、轟炸機所發動的三位一體「飽和攻擊」。涉事艦的正式名稱是「勃克級導彈驅逐艦」,在美國海軍作戰艦艇中,其重要性僅次於「提康德羅加導彈巡洋艦」。
事實上,「勃克級」也是稍晚於「提康德羅加級」加入美軍裝備序列,屬世上第二型「神盾艦」。對於美國海軍而言,「勃克級」的歷史角色和影響,更非「提康德羅加級」可以相提並論。首先,自1988年至今凡30載,除短暫年份外,「勃克級」一直以兩到三艘年產量充實美軍;就量而言,遠非更昂貴的「提康德羅加級」可比。
其次,「勃克級」面世後不久,「提康德羅加級」的修改、更新計劃就近於尾聲,更遑論繼續生產。因此,原本前者是作為後者的補充;如今,由於添置了不少新裝備和硬件,已形同新一代的「導彈巡洋艦」。在遠程防空--攔截反艦巡航導彈,反導--攔截中遠程彈道導彈方面,成功升級的第三代「勃克級」更成為唯一的主力。
石油危機促研更便宜軍艦
或許有人莞爾,如許先進、重要的戰艦,卻經不起一艘第三世界貨輪輕輕一撞。有意思的是,相比起其前輩,「勃克級」捱撞的能力,已是同級艦當中最強者。事緣1970、80年代,由於石油危機爆發、西方經濟不景,歐美爭先研製更輕、更快、更便宜的軍艦。
其時水面作戰軍艦的艦體,基本維持傳統的鋼結構,但主甲板以上的上層建築,亦即露出水面的大部,不少即改採鋁合金建造。鋼的成本主要來自燃料,而非原礦石;因此,當石油價格上漲,少用鋼來造艦,生產成本的確受到控制。其次,鋁合金的硬度堪比鋼材,但重量、體積卻小得多;同樣的艦上空間,以更輕、更少材料構成,形同節省了艦載燃料,也有利應對石油危機。
然而,事情總要辯證地去理解,所謂「針無兩頭利」。自福克蘭群島戰爭以降,西方海軍發現,其時服役的多數艦載防空系統,已無法應對亞音速、小型反艦巡航導彈;該類導彈,已正式超越魚雷、戰機,成為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最直接、最普遍的威脅。
「勃克級」已作若干強化
由鋁合金構成的上層建築,一旦被命中,其抗損毀性,就遠不如傳統的鋼材。其一、是鋁合金遠比鋼材易燃,而反艦導彈就是靠爆炸、燃燒毀敵。其次、鋁材的硬度可比鋼材,但延展度、受壓性能,就遠不及後者;簡言之,鋼材硬而韌,而鋁材則硬度有餘而韌性不足。
以此為背景,美國一方面加緊發展神盾系統以為應對--軍艦要立於不敗之地,首先要避免被擊中。與此同時,即便希望建造比「提康德羅加」廉宜的型號,「勃克級」也決意採用傳統鋼材構造上層建築。「勃克級」復又在「神盾系統」及周邊,鋪有源自坦克材料的「凱夫拉裝甲」。
「勃克級」水線以下的構造,更作若干強化;為的就是抵抗1980年代蘇聯海軍已達頂峰的導彈及魚雷攻擊。然而,如此精心設計的一線軍艦,卻經不起民船一撞,究竟是為何?且於後文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