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港區上海市政協常委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總結「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取得的六大成就,從三個角度彰顯了其強大生命力:兌現了中央對港人的承諾,實現了繁榮穩定的目標;拓展了香港的發展空間,提升了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實現了港人當家作主,推進了香港的民主進步。
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從六個方面論述了「一國兩制」在港實踐取得的巨大成功:一是香港順利納入國家的治理體系之中;二是香港持續繁榮穩定;三是香港同胞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四是香港的制度特色和意識形態延續不變;五是香港與祖國內地在各領域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互利共贏的趨勢更加明顯;六是國際性大都市的魅力不減當年,對外交往更加活躍。
一項事業是否成功,最好的回答是用事實說話。「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到底好不好?事實作出了回答。回望來路,對照初衷,六大成就從三個角度彰顯了「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
兌現承諾 實現目標
回歸之前,香港曾經瀰漫着一種擔心、憂慮、不信任的氣氛,英國管治官員曾經預言:「中國人連一個啟德機場都管不好」。九七前夕曾出現了「移民潮」,回歸之後的幾年裡,那些「逃離」的人才和資本又回到了香港。因為他們看到了「一國兩制」的可靠性和生命力。
回想當年,中央最關心的兩個問題是什麼?一是香港能否順利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二是香港能否持續繁榮穩定。香港市民最關心的兩個問題是什麼?一是香港的制度特色和意識形態能否延續不變,二是香港能否持續繁榮穩定。兩者的關注點有所區別,也有重疊。今天來看,這些疑慮都已煙消雲散。
其一,中央兌現了對港人的承諾。中央承諾回歸之後,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港人的生活方式不變,香港的法律基本不變。現在看來,這些承諾全部兌現。香港居民所珍視的法治、自由、人權、公正、廉潔等核心價值觀仍然廣受尊崇,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遊行集會的自由等較之回歸前有增無減,香港仍然是公認的全世界最自由的地方之一。
其二,中央的管治目標已經實現。雖然這些年來香港出現政治爭拗,但縱觀20年,中央對香港特區的管理體制運行順暢,國家主權得到彰顯,國家安全受到維護,基本法在香港特區法律體系中的最高地位牢固確立,基本法規定的中央權力得到有效行使。
其三、香港繁榮穩定的目標已經實現。有人說,1997年香港經濟總量相當於內地18%以上,而現在只相當於3%左右,經濟地位降低了。這固然是事實,說明內地比香港增長得更快,但從1997年到2016年,香港年均增長3.2%,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這也是很不容易的。香港回歸後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一直被有關國際機構評選為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地區之一。近年來,香港儘管出現了「a26-0621中」、「旺暴」這樣的非法事件,但20年來總體是穩定的,沒有出現「緊急狀態」、需要軍隊維護秩序的情況,着實不易。今天繁榮穩定的局面是中央和港人都樂見的結果,中央滿意,港人高興,皆大歡喜。
拓展空間 發展經濟
20年前,內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香港,不在一個檔次。不少港人擔心,回歸後,香港會不會天天講政治、不講經濟?香港發展的空間會不會收窄?香港「自由港」的活力會不會窒息?現在看來,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20年來,中央並不插手香港經濟,只是在香港遇到困難、請求中央援助的時候,中央才會出手。過去20年,香港的發展空間不斷拓展,收穫了豐厚的「兩制」紅利。
對內看,香港在與內地的經濟合作中受益匪淺。僅以金融業為例,過去20年,港股市值漲了7倍多,上市公司數量增加了兩倍多,日均交易額增長了4倍多。如此快的增長得益於內地企業的巨大貢獻。1997年底,只有101家中資企業在香港上市,佔所有上市公司數量的15%、佔港股市值的20%;2016年底,已有1002家內地企業來港上市,佔所有上市公司數量的51%,佔港股市值的63%。香港與內地的金融融合產生了「四個最」: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內地企業最大的境外融資中心,內地最大的境外投資目的地,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隨着「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香港今後將實現角色轉變:從為內地吸引資金,到為內地配置資產。面對內地巨大的金融服務需求,不難想像今後的紅利還有多麼豐厚。
對外看,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的魅力不減。回歸以來,由於有國家的鼎力相助,香港以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或其他適當身份參與的以國家為單位參加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有41個,參與的不限主權國家參加的政府間國際組織37個。已有157個國家和地區給予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安排。香港在國際上獲得應有的地位,港人在國際上普遍感受到應有的尊重,這也為香港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探索新路 推進民主
20年前,不少香港市民曾擔心中央會收窄香港的民主空間,現在看來,這些擔心同樣是多餘的。中央嚴格按照基本法行事,除了涉及到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事項外,中央並不插手香港的內部事務。基本法確立了以行政為主導的行政、立法、司法相對獨立、相互制衡的政治構架,港人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
以立法會為例,基本法第七十三條賦予立法會議員諸多職權,包括:「根據本法規定並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根據政府的提案,審核、通過財政預算」、「批准稅收和公共開支」、「對政府的工作提出質詢」、「就任何有關公共利益問題進行辯論」、「聽取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並進行辯論」、「同意終審法院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免」。立法會的地位大大提升,在香港的政治架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再以特區行政長官選舉為例。選委會人員由回歸之初的400人逐步增至800人、1,200人,廣泛性、代表性、權威性一步步增強。按照基本法規定的「循序漸進」原則,2014年8月31日,全國人大批准了香港2017年特首選舉方案,若非反對派掣肘,「一人一票選特首」已經變成現實。
無論是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來看,還是從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來看,2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一國兩制」具有強大生命力。正如張曉明主任所總結的「『一國兩制』不僅是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兩個「最佳」,概括了初心,說到了根本,提煉了精髓,「一國兩制」的實踐一定會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