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今時今日,香港這個地方真可說是文教失宣!舊日傳統中國讀書要讀的文史哲書籍文章甚多,今天大學畢業生還數得出四書五經,或者中國歷史上的朝代順序嗎?
古人少小學詩,五十學易;潘某人則反其道而行少年學易,老來學詩。所謂「五十學易」,出自《論語.述而篇》:「子曰:『假我以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話早常見的解釋是:「給我幾年時間,五十歲研習《易經》,就可以不致於有大過失了。」這個「學」字也不能作初學者的「學習」解,實指學術上的鑽研而言。 古代中國人平均壽命比今天短得多,五十歲已算老年,到老才初學《易》,恐怕來不及入門呢!踏入二十一世紀,聯合國轄下的什麼組織竟然還將老年的定義推遲到六十五周歲!此前還算是「青年」!神經病!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又似是「福利國家」減開支的手段,由六十歲到六十五歲,這些「先進國家」的公民,不知會死掉多少!古人認為「人生五十不為夭」,此時此地只活半個世紀的話,還算吃了大虧呢!
「五十學易」的說法,當指讀書人要到了大約五十歲,人生閱歷豐富了,才去鑽研探討《易經》,成效更顯。
不過凡事有例外,三國時魏國的王弼,年二十四便早夭,他卻是易學兩大流派之中「義理易」的開創人,此人一出,兩漢以來主流的「象數易」就有一段後長時間陷於式微。古人計數年歲用所謂「虛齡」,年二十四的命,若按今天實足周歲的算法,才二十二、三。
「五十學易」還有另解,有人認為「五十」是「五年或十年」的省文,那麼孔夫子就是說「給我五年或十年左右」去「學易」,就「無大過了」。這樣推測很容易,但是當作學術論證,須得橫向比較,提供先秦典籍出近似用法的實例,才有說服力。
古代典籍在傳寫過程中,常有遺漏、錯別字、衍文等等的情況。所以中國讀書人雖然只需中學程度就可以讀通不少有二千年歷史以上的古文,但是許多時仍常有一字一句出現眾說紛紜的情況。「五十學易」另一說是認為「五十」兩字實為一個「卒」字之誤,此因古代漢語直書,又不似今天小學生的習字簿印了格子,便間有將上下兩字當為一字了。「卒」在此是「終於可以」的意思。
筆者早年學易,當中的緣分很奇妙。《五經》之中,《詩經》、《禮記》、《春秋左氏傳》和《書經》在中學的國文科有讀過一些選文,《易經》則是上了大學之後才初次接觸。那時買了一本「白話易經」之類的入門書,《易經》、《易傳》的原文都有介紹、註解和白話翻譯。
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藏書甚豐,那時我雖然就讀工學院的工業工程專業,但是很快重新發覺自己對於做實驗並無興趣。實情是中學時代已是如此,所以只能說是重新發覺。
然後就是一段讀中文書多過英文書的大學本科經歷。 (學易點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