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最近看了一則新聞,英國《衛報》網站6月25日報道,新數據顯示,英國35歲及以上煙民死於心臟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人數自2007年下降了20%以上,而中風導致的死亡率幾乎下降了14%。英格蘭公共衛生局長稱這些數字證明了禁煙對人們的健康產生了巨大的有利影響。
這則新聞背後其實有個深遠的背景和意義,上世紀90年代初時,英國人的吸煙率在28%左右。1998年,英國政府發表歷史性的《吸煙殺人》白皮書,把對戒煙的宣傳和控制手段提升到了空前力度。十多年後,英國人的吸煙率下降到21%,但政府對此並不滿意,認為「投入產出不成正比」,苦苦思索原因後,2008年,英國多家學術機構聯合發表了更深層的煙民現狀分析報告--《超越吸煙殺人》,該報告提出了吸煙與社會階級的深層關係,簡單說來就是:愈窮愈抽,愈抽愈窮。
這個吸煙與階級的關係,之後被不停印證。包括《紐約時報》兩年前也發表過類似報道,從美國煙民結構的變化數據得出「窮人煙民漸多」的結論。該報道說,2014年,美國大學畢業生的吸煙率只有5%,而低教育程度的煙民則高達43%。在生活富足的華盛頓郊區,吸煙率約為10%,而在肯塔基州東部的貧困縣,吸煙率達到25%。另外,縱觀1996年到2012年的聯邦調查數據,在戒煙方面,富裕地區的人們明顯快過貧窮地區的人,比如期間內有將近50%的高收入縣中的女煙民出現大幅下降,但同樣情況只出現在4%的貧困縣中。更權威直觀的數據來自世界衛生組織,據WHO最新統計,全球吸煙人口目前有10億人,其中80%都來自中低收入國家。
哪怕冒着死亡的風險也要抽這一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愛吸煙或者說難戒煙的原因心酸而簡單:這是認知所及和所能負擔得起的寥寥無幾的樂趣及減壓方式之一。
再說回英美兩國目前的控煙成效。2016年,英國的成年人吸煙率為15.8%,達到歷史最低;2015年,美國的成年人吸煙率也創紀錄降至15.2%。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這兩組數據都比前一兩年高達兩個點的驟降。結合前文的歷史和背景,可知道這兩個點的降幅是多麼地巨大和讓人驚喜,它背後的意義在於找到了窮人依賴香煙的解決之道。有西方媒體把它歸功於進一步加強控煙政策及電子煙的推廣,尤其是後者,可大大減少買煙費用,吸引低收入煙民。密歇根大學教授Kenneth E. Warner說:「吸煙中唯一最重要的議 題是人口間吸煙率的差異。」也是小狸在這條新聞中讀懂最感觸的地方,科學、深入、細緻地研究公共問題,竭盡全力謀求人民的健康福祉,是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在這一方面,中國的吸煙情況明顯與「文明」有所差距,2015年的權威數據顯示,中國人的吸煙率為27.7%,五年內幾乎沒有變化,在全球煙草用量逐漸減少的大勢下,中國煙民的絕對數量不減反增,五年間增長了1,500萬,達到3.16億。細看報告,還會發現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數據,比如農村和城市吸煙率差距不大,公務員和經商者這些按道理應該比較富裕的族群與務農人員的吸煙率不相上下,看到的煙草廣告比2010年反而增多了,購買一盒煙的平均花費只有9.9元......這看上去是風俗、文化和認識問題,其背後卻是立法、制度、手段的缺失以及各種既得利益衝撞的問題。要想把煙控好,中國還有艱難的路要走。
最後忍不住秀一下香港的吸煙率,2015年為10.5%,是全球最低的地區之一。老師就在身邊,就看是不是真心想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