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 隨香港新聞採訪團去中亞,親眼看到由中國農業銀行支持的利華集團在塔吉克斯坦開墾的一望無際棉花田航拍鏡頭,心裡只有震撼兩字。那是一派現代大農業的畫圖,綿延數公里的自動灌溉管線徐徐前進,綠蔥蔥的棉花田沐浴在映着彩虹的水簾中。這是在塔國南部接近阿富汗邊境地區,水源充沛,土地肥沃,但是當地人煙稀少資金缺乏,無力開發。要知道,利華已獲經營權的農田達到60萬畝,相當於400平方公里面積。公司負責人說,未來再追加100萬畝不成問題。他們有信心發展成為種棉、紡紗織布以至成衣製作的世界級的超級大企業。而且,到這來發展棉業還有好幾家,一做都是幾十萬畝。想想我們香港,也才不過1,000多平方公里啊!
今年的世博會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辦,參訪時恰逢中國民企華信特別展出日,他們自主研發的AO脫硫脫硝協同技術以及污泥處理等多項居世界一流水平的技術吸引了各國觀眾駐足。令人吃驚的是,這個民企的合作夥伴竟是哈薩克斯坦國家能源公司。現時,中哈油氣合作已形成涵蓋勘探、開採、石化、運輸、銷售在內的全產業鏈模式,創中國油企海外合作之先。而華信也藉此增加資產和銷售規模,邁進世界五百強的行列。
自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在哈薩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引起筆者極度關注,並且在兩年前為城市大學編著了論文集「一帶一路-香港再起飛的最後一次機會?」筆者本意,這應是一個判斷句。但是,編輯同仁擔心說過頭了,加了個問號,成了疑問句。經過這次中亞行,筆者似乎嘗到了「梨子」的滋味,對「一帶一路」可謂有了真切的體會。對香港融入「一帶一路」,有更加的迫切感,尤其感到香港人不要再有什麼優越感,以為自己真是為內地企業「帶路」的角色,而實際香港當下最急切要做的是「追落後」!人家內地企業已經開花結果不斷步入新層次,你則還在香港炒樓,你拿什麼給人家「帶路」?
「一帶一路」正邁向發展新階段
從這次中亞行一路所見,筆者強烈感到三點:「一帶一路」早已不是口說的概念、書本的理論,而是實實際際的一個個項目,一件件產品,一筆筆money;「一帶一路」,也不只是一般港人心目中高鐵、高速公路、橋樑隧洞之類的基礎設施,那種投資大回報低回報期長的工程只能是國家行為,而國企、民企,大集團以及各種中小企業則齊上馬形成熱氣騰騰的局面;「一帶一路」,中國企業和沿線各國企業的合作,也已無遠弗屆,不再是單純的實體經濟,而是也滲透到金融和互聯網等虛擬經濟。「一帶一路」,不但有了早期收成,而且正邁向更寬廣的領域、更高的層次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農業銀行在塔國開設了農業投資銀行,塔國企業融資成本非常高,利息動輒高達20%至25%,而中資金融機構息口約5厘水平,僅此可見農行在當地的業務的廣闊前景。塔國農行負責人阿里馬爾東在家宴時透露,正力促塔中合資開發銀行成立。值得香港驕傲的是,也有「吃螃蟹」的人,凱順能源集團2011年就踏足塔國能源業,現正準備與當地金融機構合作,收購塔國證券交易所。
不過,中亞一路走來,感覺香港所為與「超級聯繫人」還不相符,形單影孤。據悉,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合作項目數以萬計,香港的比例是很低的。香港需要的是「追落後」,否則會被邊緣化。事實上,港商可以施展拳腳的領域是廣闊的。例如在中亞國家的金融證券領域,香港的人才、經驗大有用武之地。可是,香港的大行似乎還在倦勤之中。平實看,「一帶一路」對香港有太多的未知領域,香港的優勢多數在東南亞。所以,港商在當下可能首先需要的更多是放下身段,真的別以為自己有太多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