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鋒 法學博士
7月7日上午,中國海軍航母編隊抵達香港,參加香港回歸祖國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20周年慶祝活動,受到香港特區政府和民眾熱烈歡迎。航母遼寧艦及3艘屬艦停靠香港至11日,並在8日和9日向公眾開放。這是中國航母編隊第一次停靠香港,也是遼寧艦第一次向公眾開放,更是艦載戰鬥機第一次集中展示。解放軍駐港部隊早前向市民派發入場券,反應熱烈。特首林鄭月娥也表示:「我深信,這次16艦(指遼寧艦)編隊來港,將讓廣大的香港市民親身體驗國家在國防和軍隊建設方面、特別是海軍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並大大加強香港市民對國家的了解和認同。」
遼寧艦來港成為熱話,但事實上遼寧艦誕生的故事始於一位香港商人的愛國情懷。1982年,蘇聯海軍決定建造兩艘航空母艦。1988年,第一艘庫茲涅佐夫元帥艦建成下水(現在是俄羅斯唯一的航空母艦);1991年底,第二艘瓦良格艦完成了約三分二之際,蘇聯解體,船廠因資金不足而停工。1997年,船廠宣告將瓦良格艦的機電設備拆除後出售,條件是航母不能作軍事用途,商業轉讓項目必須有所在國家的許可及目的地港口的進口許可證等。
「一國兩制」下香港可作特殊貢獻
香港商人徐增平以購買船艦改作賭船為理由赴烏克蘭洽購,1999年船廠同意以1,800萬美元賣艦,後加價至2,000萬美元連同30多萬張設計圖紙成交。幾經周折,最後在2002年3月3日,瓦良格號終於抵達大連港,再經軍方6年研究後在2008年開始改建為遼寧艦。在長達5年的購艦過程中,香港人徐增平一直擔當重要角色。
我們都知道,香港的資金和技術為七八十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貢獻良多,但今天內地在很多經濟或科技領域已經領先香港,面對這個局面,香港社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有一派認為香港要繼續發展就需要全面靠中國內地;另一派則認為要與中國內地切割甚至要「獨立」。徐增平的例子正好為我們提供第三條路的選擇,那就是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依然憑藉其自身優勢在國際間做一些中國不能或不方便做的事情,這就是香港對自己和國家的特殊貢獻。
遼寧艦抵港時間雖短,但能夠讓港人有機會目睹國家第一艘航母,尤其學生和年輕朋友,增進了他們對國家現代化和國防建設的了解,亦增加了國家認同感和自豪感。11日早上遼寧艦離開了香港,解放軍駐港部隊在昂船洲軍營舉行歡送儀式。在大批市民搖旗歡送下,幾十艘船艇伴隨着航母的速度,緩緩駛離維多利亞港。海風輕拂,青山默默,有節奏的海浪聲訴說着不捨的香港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