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寬敞、燈火通明、外形美觀等,是很多人對理想居所的定義,但很多人忽略了非物質層面的因素。根據聯合國對貧民窟的定義,貧民窟之所以為貧民窟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居住的人沒有法律上不會被迫遷的保障,換言之就是安全感和居所選擇權的問題。而這也是香港的劏房戶,或者很多私人樓房租戶要面對的問題:突如其來的加租或重建計劃迫使他們要遷離原本的居所。
可想而知,杜鵑設計傢具時加入可以輕易分拆並重新組裝的考量以應對劏房戶將來搬屋的需求,一方面是樂觀的:有朝一日,他們可以永久離開劏房;另一方面也是悲觀的:他們可能隨時被要求搬遷。她同時認為,如果住戶知道自己可以住得更長久,也會更願意花較多時間和錢去改善物質環境和社交網絡,劏房的現狀也可以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