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晚清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中,有一個外國人的名字不能夠被忽略:羅伯特-赫德(Sir Robert Hart)。在香港,亦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赫德道。這個出生於英屬愛爾蘭的矮個子洋人,執掌清朝海關擔任海關總稅務司約半個世紀。在這半個世紀中,清朝經歷了洋務運動的開眼看世界、甲午戰爭的挫敗、庚子國變的痛苦等重大歷史轉折。作為資深媒體人、作家及大學講師的馬克-奧尼爾(Mark O'Neill)寫下了《赫德傳:大清愛爾蘭重臣步上位高權重之路》一書,回顧了赫德傳奇的一生。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奧尼爾認為:若解讀清朝的現代化進程,則完全不能忽略赫德,因為現代化的海關制度、郵政制度的建立,與他密不可分。■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馬克-奧尼爾在北京和上海工作超過十六年,擔任過英國廣播公司(BBC)、路透社記者,精通中文、法語和日本語。對近現代史較有研究的奧尼爾出版過《闖關東的愛爾蘭人:一位傳教士在亂世中國的生涯》、《參加一戰的中國勞工》、《從沙皇鐵路到蘇聯紅軍》、《唐家王朝--改變中國的十二位香山子弟》、《兩岸故宮的世紀傳奇》等專著。比較有趣的是,在本報(以下簡稱「文」)的專訪中,奧尼爾(以下簡稱「奧」)否定了中國史學界以往的觀點,認為不能將赫德看作是一個典型的英國人,而應視為是愛爾蘭人,這也是他寫作此書時書名的由來。
偶然機遇下執掌海關
文:按照您的觀點,我們為何不能夠將赫德看作是一個典型的英國人?
奧:英國人大部分是為了英國政府、軍隊、企業或是自己的利益而工作。但是赫德來自愛爾蘭,在愛爾蘭出生、成長、受教育,所以和典型的英國人不同;而當時的愛爾蘭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仍舊屬於英國,赫德當時屬於英國外交部。但始終,他本人與一般英國人有差別。所以,要強調他是一個愛爾蘭人。
赫德的個子比較矮,而在中國的洋人不少是貴族、軍人,身高在某種程度上會有疏離感,而赫德的身高為他帶來了親和感。此外,赫德的家庭是愛爾蘭人、宗教信仰的教會也是愛爾蘭教會、就讀的大學也是愛爾蘭大學(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這些都是典型的愛爾蘭符號。
愛爾蘭曾經發生過大饑荒,整個愛爾蘭人口的四分之一失去了(餓死或是移民),當時赫德正在讀中學,每天去教堂的赫德,見到了教會參加救濟幫助窮人。當時的英國是沒有大饑荒的,英國方面也並不是很關心愛爾蘭方面的饑荒問題。可見,這是兩個不同的地方。這也對赫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文:為何赫德成為清朝近代化海關的第一人?
奧:這是非常偶然的。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戰況非常激烈,清政府的所有資源和財政都投入了這場戰爭。當時包括上海在內的沿海地區,清朝海關因為貪污、效率不高等問題,引起了外國公司的不滿,所以外國方面要求組織一個外國人管理的海關機構,於是就成立了海關。清政府雖然對此不滿,但鑒於這一海關的效率之高,且每年向清政府繳納不少稅收,清政府最終便接受了這樣的事實。
此外,清政府的主要對手是太平天國,所以根本沒有能力再與外國進行對抗;同時,清政府還需要外國的力量去對付太平天國(例如洋槍隊),這也促成了海關的成立。最初,海關的負責人是一個典型的英國貴族,態度較為傲慢。更為重要的是,這位負責人不願意接受清政府的任命,以休假的名義擅自離開了中國。當時,前往北京的赫德見到了軍機大臣文祥和恭親王奕訢。這兩個人對赫德印象不錯,從而在這個偶然的機遇中促成赫德成為了海關的負責人。從佛家的角度而言,這或許是一種緣分。
建立相對清廉的官場文化
文:清朝有自己的官場文化和體制,赫德作為一個外國人,是如何應對複雜的清朝官場的?
奧:清朝官場必然有人不喜歡赫德,認為他是一個外國人,竟然擔任海關這樣重要部門的負責人;其次,也一定有人會認為,赫德內心深處必然是服務外國而非清國;此外,當時的清朝海關是由各國組成的,有法國人、有英國人、有德國人、有美國人等,不同國家的官員會有不同的想法和立場,因此也有外國人會對赫德不利。所以,複雜局面下,赫德能夠在海關擔任負責人長達四十八年,是非常罕見的。
赫德成功的關鍵,乃是與清朝負責外交事務的機構--總理衙門,保持了密切的溝通。因為總理衙門的人非常清楚赫德領導下的海關的運作以及成績,所以對赫德表現了信任。海關每年將不少稅收交給了清廷,最高時,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七向上繳納。所以,對清廷而言,赫德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棵搖錢樹。
不能忽略的是,赫德是一個中國通,中文非常流利。他研究中國人的禮節、文化、風俗非常深入,掌握了與中國人互動的方式和技巧,尤其是清朝官場的運作規則。
此外,赫德不僅從事了海關的工作。他與各國外交官有來往,消息極為靈通;每日有閱讀路透社新聞的習慣;同時與海外保持密切聯絡,建立了龐大的關係網。所以,一旦出現對自己不利的情形,赫德會及早掌握並採取措施。
文:有觀點認為,相較於清朝其他機構,清朝的海關相對比較廉潔,這與赫德建立的海關制度有何關聯?
奧:對。這有幾個層面。首先,當時的海關是一個跨國機構,由不同的國家人員構成,大家互相監督。其次,是會計制度。不同的港口、地方海關,都會報告貨物出入關及稅收情況。這些會計明細,赫德都會親自過目,同時也透過不同的管道核實賬目的真實性。第三,當時的海關奉行高薪養廉原則。就比較而言,海關人員的收入高過一般政府官員的收入,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敗。第四,也是比較有趣的一點。赫德將中國的海關人員與外國人員混合在一起辦公,這樣的分散式編組方式,避免了小團體和幫派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也避免了群體性的貪腐。
文:赫德的海關稅收,不少成為清朝軍事近代化的經費。在甲午戰爭前夕,赫德反對清日開戰,原因是什麼?
奧:赫德的消息非常靈通,對日本信息掌握比較全面。日本堪稱是一個成功的學生,僅僅用二、三十年時間就實現了工業、教育、社會、政府組織等方面的現代化。到了1890年,日本已經有了強大的海上力量。這些情形,赫德非常清楚。他明白清朝無法與日本抗衡。但當時清國方面上上下下以「小日本」、「倭寇」看待日本,覺得必勝無疑。而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讓赫德更加清楚清朝無法戰勝日本。戰爭是民族主義催生的產物,赫德的反對已經顯得無濟於事。
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角色
文:在您的書中,提到赫德參與了清朝近代化郵政體系的建立,這是一個怎樣的背景?
奧:其實,清朝海關原本有自己的郵政體系。後來,赫德希望將海關的郵政體系向全國推廣,以建立全國的郵政。當時有不少地方體系的郵政,但不統一。所以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於1896年同意了赫德的建議,但是礙於財政困難,無法提供經費上的支持。所以,赫德先以海關的設施和資源進行郵政營運工作,進而逐步吸納各地的郵政機構,達到郵政一體化的目標。郵政運作之後,也形成了自己的收支。
文: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中,赫德的處境如何?
奧:非常危險。他是當時最有名的外國人。一旦義和團佔領了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赫德必然喪命。赫德其實完全有能力離開北京以躲避戰爭。但當時赫德的想法是:自己是受僱於清政府的官員,所以應該不會有危險。但隨着形勢的變化,義和團也開始進攻海關,赫德最終進入使館區躲避。
文:赫德為何最終沒有擔任英國駐清公使?
奧:當時英國的公使過世,有人提議赫德接任。雖然這一建議得到赫德的妻子的支持,但赫德最終沒有擔任英國駐清朝的公使。因為赫德已經經營海關許久,將海關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一旦離開海關前往外交體系中,則工作便會受制於外交部,而他在海關,又是清政府的顧問,揮灑空間比外交官大。
文:總體而言,在清朝的現代化進程中,赫德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奧:赫德與清朝的現代化緊密相連。首先,海關的收入幫助清朝償還因為不平等條約而產生的賠款和借貸。其次,海關的經費被廣泛用於清朝國防特別是海軍的建設。赫德幫助調停了1883年到1885年的中法戰爭,得到清廷的褒獎。而全國郵政的建立,意義非常大,對企業發展、經濟的促進有很大幫助。
在義和團事件之後的《辛丑條約》談判過程中,赫德作為中國通,也盡力維護了清朝的利益。
可以說,因為這些歷史事件和進程,赫德在中國歷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