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讓全球人又愛又恨的非正規住宅

2017-07-31
■「家園營造:劏房改造」計劃主要針對獨立劏房家庭的需求而向他們提供定製的傢具。■「家園營造:劏房改造」計劃主要針對獨立劏房家庭的需求而向他們提供定製的傢具。

社會學家薩森(Saskia Sassen)提出過「全球城市.二元城市」的概念。她指出,愈發達的全球城市卻在內部存在着貧富愈二元對立的經濟分隔。這是因為高收入的市紳化過程中往往經過一個勞動密集的階段,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造成明顯的收入差距。而非正規住宅則提供了一個予這些勞動力落戶的地方。

這些非正規住宅現象同時存在於已發展及發展中的城市,分別在於前者的非正規住宅往往隱沒在都市巍峨的摩天大樓之中,而後者在城市的可見度則較高。發達城市如香港的劏房、倫敦的分租單位都是散落在高樓大廈裡頭,而發展中城市如深圳的城中村(urban village)、到更「落後」的巴西里約棚屋區(favela)及印度孟買貧民窟(slum)則明顯自成一角,與周圍的高樓大廈形成明顯反差,構成了城市的天際線,「礙眼」的存在讓政府大為頭痛。

深圳在70年代還是一個人口8萬的小漁村,但今天已經是一個人口400萬的大都會。人口膨脹可說是深圳經濟奇蹟的基石。城中村之一的白石洲就吸引了不少創業者來做生意,裡面也住了不少搬運工、清潔工,也有剛剛畢業進入騰訊、中興的畢業生,而不遠處就是世界之窗、華僑城等深圳地標建築,白石洲的居民到附近上班或者消遣都非常方便。

奧斯卡最佳電影《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取材自孟買的達拉維貧民窟,這讓印度人很尷尬:究竟它們應該為電影得獎而高興嗎?達拉維位處孟買兩條鐵路幹道之間的交叉點,地理上「得天獨厚」。而且入面有約1.5萬家小企,包括製衣廠、製革廠、廢物回收公司等,每年為孟買貢獻逾6億美元GDP,是孟買的另類經濟中心,住在裡面的人幾乎全民就業,當中包括負擔不起孟買昂貴租金的公務員。

倫敦是全世界第一個大都會,自工業革命已經開始現代化的經濟進程。狄更斯筆下的《孤雛淚》就描摹了急速發展時倫敦的地下世界。到了廿一世紀,倫敦的都市景觀當然和當年有天壤之別,但因為租金昂貴而出現十多人同住一個單位的新聞依然時有聽聞。至於紐約,同樣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城市。它有讓人紙醉金迷的華爾街、充滿文藝氣息的格林威治村,也有骯髒發臭的地下鐵和住了上百萬人的布朗克斯貧民區。

香港的經濟文化發展得益於大量從國內南下的新移民。他們背井離鄉,住在已經消逝的徙置區、農村、或者今天依然存在的劏房。當中有些人在獅子山下努力打拚,共享了香港的經濟成果,依然是今天香港的中流砥柱,當然也有一些可能仍舊在社會底層掙扎求存。今天,隨着香港回歸祖國,兩地在人口的流動比起以往更加緊密,在港人北上的同時,依然有不少內地人嚮往遍地黃金的香港,成為香港的新移民。他們住在旺角日久失修的唐樓劏房單位,樓下是熙來攘往的零售店舖,樓上的劏房戶卻飽受着噪音、刺眼霓虹燈的滋擾。他們默默承受,為生計每天踏實工作,也因此為城市無窮無盡的舞台注入所需的新養分。

有大城市,就有非正規住宅,偉大與荒誕、希望與失落,在機遇處處的大城市總是並行不悖。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