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歌聲中,烏克蘭在為自由而戰

2017-05-08
■偉利奇科-瓦連京博士(Valentyn Velychko)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偉利奇科-瓦連京博士(Valentyn Velychko)接受本報獨家專訪。

偉利奇科-瓦連京博士(Valentyn Velychko)曾是烏克蘭駐華使館的文化及信息參贊。從他藍黃兩色的烏克蘭國旗樣式名片中,便能夠感受到其強烈的烏克蘭民族主體意識。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中,他對烏克蘭千年的歷史、百年的滄桑如數家珍。瓦連京始終堅信:烏克蘭悠遠而堅強的民族文化,必將為自己的國家帶來光輝的前途。 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資料圖片

往昔滄桑,但為前途卻不曾放棄;歷史沉重,但為將來卻不懈努力,這便是瓦連京講述的烏克蘭故事。

從未有過「小俄羅斯」

問:很多中國人對烏克蘭的了解乃是基於對蘇聯和俄國歷史的認識。有一種觀點認為烏克蘭便是歷史上的「小俄羅斯」,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稱呼?

答:烏克蘭從來沒有「小俄羅斯」這一名稱。在歷史傳統上,烏克蘭舊的名稱乃是基輔羅斯。從歐洲角度來看,烏克蘭是一個比較大的國家,而且烏克蘭人民一直定居在東歐的板塊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雖然受到周邊國家的影響,但烏克蘭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語言。因此烏克蘭得到獨立並非偶然,而是恢復自己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問:目前的烏克蘭處於特殊的地緣和文化背景之下,烏克蘭民族身份的主體性是否仍然受到傳統大俄羅斯思想的挑戰?

答:1654年,當時的烏克蘭哥薩克領袖赫梅利尼茨基(Bohdan Khmelnytsky)為了應對西部和南部的威脅,答應了莫斯科大公國的亡國要求。從那時起烏克蘭便失去了獨立,成為了莫斯科大公國西南方面的一個區,也獲得了「烏克蘭」這個名稱,意為邊疆。直到1918年,烏克蘭才獲得短期獨立,建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1922年蘇聯成立之後,烏克蘭又被併入蘇聯。所以從媒體角度看,將烏克蘭視為俄羅斯的一部分有其原因,這是政治性的變動。但是從內心而言,烏克蘭民族一直追求獨立的目標。

問:中國學者趙雲中在《烏克蘭:沉重的歷史腳步》中提及,1654年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合併,其實只是一種軍事同盟、且俄國方面必須尊重烏克蘭的自治權,對嗎?

答: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根據當時烏俄雙方達成的協議,俄國應該給予烏克蘭自由、維持烏克蘭在各領域的自治。但是莫斯科方面破壞了協議,最後以政治壓力和軍事手段統治烏克蘭。

基輔羅斯受洗 開啟歐化開端

問:公元989年,基輔羅斯受洗接受基督教,這件事對烏克蘭的意義是什麼?

答:這件事的影響力非常大。基輔羅斯受洗使烏克蘭成為歐洲社會的成員,也透過基督教的交流,烏克蘭的文化也傳播到其他國家;本國也透過宗教吸收其他國家方方面面的經驗。因此,這一歷史事件促進了基輔羅斯的進一步發展,加強了國家的團結。當然,今天的烏克蘭學者也非常關注基輔羅斯受洗之前的歷史,因為之前的歷史中也有本地信仰存在,只是過去並未對此進行研究;如今人們認為這也是烏克蘭的文化。這些研究可以更好更深地了解烏克蘭文化的來源。

問:在西部烏克蘭,很多人信仰傳統天主教或東方禮天主教;但在東中部,很多人信仰東正教,不同信仰在烏克蘭是如何共存的?

答:直到1939年,西部烏克蘭並不在蘇聯範圍內,乃是在波蘭和之前的奧匈帝國(奧地利和匈牙利);西南部地區一部分在羅馬尼亞。這些國家的信仰對烏克蘭的信仰影響很大。但西部地區仍有東正教。東正教是烏克蘭民族的主流信仰。信仰絕對不會分裂烏克蘭民族,因為信仰是個人的選擇,對烏克蘭民族的團結和獨特性並沒有影響。雖然烏克蘭的歷史比較複雜,受過不同國家統治,但擁有共同的文化基礎、共同語言等標誌。政治層面的矛盾不能夠破壞民族的獨立與自由。

問:現在的俄羅斯在大力復興以東正教為主體內容的文化,逐漸走向文化保守,這是否會對烏克蘭產生衝擊和影響?

答:這種影響是存在的。在烏克蘭有兩個東正教信仰體制。一個是屬於烏克蘭本土的教會,另一個則是服從莫斯科的教會。因此,在針對烏克蘭的政策中,俄羅斯也利用烏克蘭東正教體制的特點,透過教會對烏克蘭人民施加影響。

問:換言之,東正教成為了俄羅斯推行烏克蘭政策的工具,可以這樣理解嗎?

答:是的。而且這個工具的影響非常大。從民間角度看,這些從屬於莫斯科的東正教教堂在東部烏克蘭地區,數量非常大。

民族文化優先於斯拉夫身份

問:從人類學意義而言,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都被稱為斯拉夫人;十九世紀的俄國出現過主張走西方道路的西方派和走國粹道路的斯拉夫派。從烏克蘭文化的角度而言,斯拉夫傳統與走向西方是否矛盾?

答:斯拉夫的理論與思想是有一定基礎的,尤其從文學和語言角度而言,俄語、烏克蘭語、捷克語、波蘭語都屬於斯拉夫語系。從部落到建立國家,烏克蘭與其他斯拉夫國家都有交流,也有一些共同點。十九世紀俄羅斯的斯拉夫學派思想或許有一定道理,但這不能夠成為俄國對其他斯拉夫國家施加政治影響的基礎,也不能夠以「斯拉夫團結」為口號讓其他斯拉夫國家放棄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優先於斯拉夫文化,在這一基礎上,作為獨立國家可以與其他斯拉夫國家交流。斯拉夫主義是一個歷史產物,不能成為政治工具。俄國的斯拉夫主義某種程度上試圖讓其他斯拉夫國家放棄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且,這種學派的影響很大,至今仍有影響力。例如不少俄羅斯學者認為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人乃是一個民族。這種觀點有政治層面的考量,乃是企圖恢復蘇聯。只不過,今天的俄國不再以「蘇維埃人」作為號召,轉而以「烏克蘭人、俄羅斯人是兄弟民族」、「斯拉夫團結」為口號。事實上不是如此。我們固然有共同點,但也有自己的特殊之處。

問:俄語和烏克蘭語的差別很大嗎?

答:俄語、白俄羅斯語、烏克蘭語、波蘭語,都是斯拉夫語系,有共同之處,但我們也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口語上烏克蘭語不同於俄語;其次,文字上,有些在俄語已經消失但烏克蘭語還有;詞彙上,烏克蘭語受到西部的一些斯拉夫國家影響,俄語則沒有;語法上也不同。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烏克蘭人講烏克蘭語,俄國人可以懂大概的意思,但並非百分之百。但語言學者明確承認,烏克蘭語和俄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不能夠用所謂「羅斯語言」去混合二者。在沙皇俄國和蘇聯時代,官方都要消滅烏克蘭語,因為俄語是國語,各個政府部門必須使用俄語。教育上,也多用俄語。

我本人經歷過烏克蘭語受限制的年代。烏克蘭獨立之後,我們無法立刻擺脫俄語的影響。上世紀九十年代烏克蘭政府開始漸漸引入烏克蘭語,城市中的語言標識改用烏克蘭語,這方面西部和北部的進展很迅速。東部雖然慢一些,但是進步很快。 2016年12月我去南部的敖德薩,發現城市中的路牌均為烏克蘭語,在大學中和師生溝通也是講烏克蘭語;而十年前去敖德薩時,大家的烏克蘭語掌握程度不高。這說明烏克蘭語正在逐漸普及,這能夠深化人們對烏克蘭文化與傳統的理解,逐漸塑造出超越烏克蘭族的烏克蘭人的概念。很多俄羅斯人也成為了國家認同意義上的烏克蘭人。

艱困中綻放的文化之花

問:中國人都非常熟悉一部蘇聯時代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少人將其視為蘇聯文學經典;但這部小說描繪的是烏克蘭的故事。為何在蘇聯的斯大林時代,由一個烏克蘭人寫出的烏克蘭故事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答:這部小說屬於蘇聯文學。雖然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Nikolai Ostrovsky)出生在烏克蘭,故事也是在烏克蘭,但不能夠稱之為烏克蘭文學作品。它表達的乃是內戰時期的一種精神,表達一部分布爾什維克對敵人的戰爭和犧牲。雖然屬於蘇聯文學,但它有一定的文學價值,精神層面的表達和描述很深。但不屬於烏克蘭的歷史和文化。

問:上世紀60年代,烏克蘭共產黨的負責人謝列斯特(Petro Shelest)寫過《我們的蘇維埃烏克蘭》一書,該如何看待這本書?

答:這本書是一個文學作品。政治上,謝列斯特熱愛烏克蘭,非常關心烏克蘭在蘇聯框架之內的發展。他寫的作品表達了他對烏克蘭的感受。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他努力促進烏克蘭的快速發展,保護烏克蘭的文化和藝術,爭取和捍衛烏克蘭人民的自由,關懷烏克蘭的未來。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寫下了這本書。但這不為蘇聯中央政府和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所容忍,他們批判了謝列斯特。

問:有看法認為,沙皇和蘇聯時代,整個大俄羅斯帝國的藝術成就不少乃是由烏克蘭人創造的,是如此嗎?

答:這是歷史的事實。詩人謝甫琴科(Taras Shevchenko)、大文豪果戈里(Nikolai Gogol)、包括蘇聯時代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等,還有很多音樂家、畫家等,都出生在烏克蘭。在沙皇時代烏克蘭受壓迫很深,藝術家們無法在烏克蘭弘揚烏克蘭文化,大家為了實現藝術的抱負只能先去俄羅斯發展。但他們都是烏克蘭人的驕傲。即便是知識界,很多俄國學者也有烏克蘭的背景,只不過那個時代的發展機遇不在烏克蘭。因此,沙皇和蘇聯時代人文藝術成就的取得是離不開烏克蘭的。

滄桑百年 為民族前途而戰

問:今年適逢俄國大革命百年,百年前的烏克蘭曾一度建立獨立國家,但何以最終失敗?

答:百年前的烏克蘭已經失去自由數百年,建國的過程中缺乏思想和經驗,且來自蘇俄佔領烏克蘭的壓力非常巨大。另一方面,當時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統治並非有效,比較弱勢,且政府內部未能實現團結,從精英到武裝力量都處在分裂狀態。烏克蘭人內部有的支持布爾什維克,有的支持獨立,不同力量的混戰令烏克蘭獨立失敗。

問:在蘇聯時代中,是否有很多蘇共體制中的烏克蘭人都在為烏克蘭盡力爭取最大的利益和自由?

答:是的。這些人有的在黨政體制中。當時蘇聯對烏克蘭壓迫太大,對烏克蘭文化的發展限制太多,例如限制烏克蘭語。到了蘇聯末期,蘇聯官方甚至認為已經沒有了「烏克蘭人」這樣的概念,大家統一的「蘇聯人」。

問:是何種原因導致在蘇聯時代,烏克蘭遭受的壓制非常之大?

答:烏克蘭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地處東歐重要位置。烏克蘭的經濟、工業和農業非常發達,是歐洲糧倉,自然資源也非常豐富。所以,烏克蘭農民比較富有,同時也較有文化修養。因此,蘇聯時代,農民們不願意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加入蘇聯政府組織的集體農莊。所以蘇聯政府採取了大規模的壓制措施,包括上世紀30年代的大饑荒。這是蘇聯政府有意製造的悲劇,可以從蘇聯和烏克蘭的檔案中得到印證。

(訪問結尾,記者播放了一首流傳甚廣的烏克蘭讚美詩Prayer for Ukraine)

問:這首歌在烏克蘭很有名?

答:是的,這首歌有很悠久的歷史,代表烏克蘭人對獨立和自由的強烈的精神,寓意團結和希望。在這首歌的激勵下,2014年基輔獨立廣場上的民眾們勇敢鬥爭,實現了尊嚴革命的成功。唱歌是烏克蘭人精神的來源。在烏克蘭的教會中,表達為烏克蘭自由而戰的讚美詩、音樂非常多,雖然這些歌在沙皇和蘇聯時代被禁唱,但這些歌曲都留下了書面記錄,流傳至今,鼓舞烏克蘭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