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作家創作比賽」發掘文壇新星
七月的書展過去了,對於廣大讀者而言,也許沒留下些什麼。然而,對於八位年輕的新晉作家而言,今年的書展想必很難忘。這八位作家早前參加由新鴻基及三聯書店合辦的「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脫穎而出,獲出版社青睞,首次出書,作品類型有小說,也有繪本等,首度在書展亮相。未來的文壇,需由年輕人接棒,說不定,他們是出色的接班人!今天,記者邀來了其中一名得獎者,向讀者們分享他的創作心得。■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木可,其參賽作品《正確的錯誤》在數千份作品中脫穎而出,使他躋身八位優勝者之列,終一嚐出書滋味。當年木可中文作文科成績不合格,到如今走到出書之路,他的經歷就如其作品《正確的錯誤》一樣,看似矛盾。後來大學修讀地理系、畢業後從事與創作無關的工作,但憑着對寫作始終如一的熱誠,不斷努力地磨練文字,到今天,作品面世了,也算是「捱」出頭。
木可兒時是書迷
愛創作的人大概都喜愛看書,木可亦不例外。木可告訴記者,中華圈的作家中他尤愛錢鍾書、余華及韓寒,而外國作家如村上春樹,其作品令木可看得停不下來,其他如托爾斯泰、卡夫卡的作品,也是他求學時期的最愛。雖然觀乎木可目前的人生階段,似乎和創作扯不上密切關係,但他之所以能慢慢建立深厚的文字功力,與他從小便培養愛看書的習慣是不無關係的。
木可的爺爺以前住農村,是當時少數「識字」的人,受爺爺的影響,他的爸爸也很喜歡看書,在此氛圍下,木可或多或少亦受到感染,自小也有點書緣。「小時候媽媽帶我到圖書館,從那時起我便開始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閒時到圖書館,一坐就是一個下午。在小學時期,又當了圖書館管理員,進一步拉近了我和書籍的關係。雖然是小學階段,其實我的閱讀量已比同齡人多出很多,小說、散文、漫畫均愛不釋手,如台灣漫畫家蔡志忠的作品,『閒閒地』也看了一二百本。」他說。但木可自言當時的中文成績一直都不太好,他唯有安慰自己是字寫得並不好,令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後來到中學階段,木可仍是那麼一個「書癡」,到圖書館「打書釘」是常做的事。然而,愛看書是一回事,但自小學起,木可中文成績一直不理想,在中五的會考中,中文作文科的成績最差,後來中七會考更是不合格。後來大學選讀地理,大二時和另一位同學參加中文創作課程,在那兒他認識了本地著名作家胡燕青及陳寶珍,亦嘗試了不同形式的創作,例如小說、散文、新詩等,木可笑言那段時間是他「距離文學最近的時候」。
書籍探討命運與選擇
喜愛創作但作文成績差,引起了記者的好奇,問及對他而言,創作和作文有何不同時,他以香港人學習英文作比喻。「絕大部分香港人即使英文再好,也只限於一些公式化的文章,我們學習的是以溝通為主的英文,但要數在香港能以地道的英文創作的人,卻未必多。香港的中文教育亦如是,在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無論是所學的內容,還是考試的方式,都並不是鼓勵學生創作,因此兩者基本的出發點已不同。」木可說。
雖然作文科成績不合格,但作品最終亦贏得評判的青睞,木可自言當年大學畢業後想當專欄作家,現在出書了,成績也算是「超班」。作品名為《正確的錯誤》,書的封面,除書名以外,還有一個看似加號,又似交叉的符號。作品以七篇小說組成,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是關於人的命運與面對的選擇。問及創作靈感,木可表示這無非源於生活上我們常面對的各種選擇,「有時我們看似作出了好的選擇,但有時未必會有好結果,相反,最初以為不好的,到最後,情況也許不是太壞。」他說。正如木可在小學時一直想當風紀生,後來卻因成績不理想,而當了圖書館風紀,雖然當時他感到很不開心,但若果不是當了圖書館風紀,他在小學階段可能不那麼頻繁地接觸到書籍,亦可能培養不了自己的閱讀興趣。
對於自己的創作方向,木可自言希望在流行創作中取得深度。他認為香港的年輕人並非不愛看書,但卻總是欠缺了屬於他們一代人會追看的散文、小說等。可是木可認為現在的網絡小說大行其道,甚至可以拍成電視劇或電影,由文字可演變成各類跨媒體創作,創作形式多元化,是一個趨勢。然而,他表示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令作品更有深度,讓讀者可以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在流行與深度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