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柴婧)香港的科學創新氛圍漸濃,昨日開始舉行「第五十屆聯校科學展覽」,便展出多個中學生以服務社群為目標的科創設計獲獎作品。其中有學生設計用紅外線探測港鐵車廂密度,並將訊息傳至手機應用程式,讓乘客視乎「密度」選擇登車,改善擠迫的「沙甸魚」現象。有同學構思多重感應探測的道路安全系統,以燈光及聲響提示忽視馬路狀況的「低頭族」路人及大意司機,以科學改善生活。
今屆聯校科學展以「社群」為主題,希望同學透過科學,令社群生活更安全舒適,共吸引本港32間中學報名參加,並選出23隊入圍,昨起於中央圖書館向公眾展覽,另大會又邀請內地、新加坡、印度中學與港大、中大、科大參展。
活動早前選出計劃書設計比賽的得獎作品,由庇理羅士女子中學「燈車易」紅外線系統獲得冠軍。隊員之一的蕭靄琳分享說,自己上下學均經過港鐵金鐘站,繁忙時段等5班車、6班車亦不出奇,希望透過設計改善車廂擠迫問題。
團隊設計出用紅外線攝影機拍攝車廂乘客密度的系統,並經過計算,再以幕門較高位置的紅、黃、綠燈分別顯示「擁擠」、「一般」和「人最少」,幫助更易分流。隊長葉鍶泳補充說:「我們還設計了手機應用程式,希望能在港鐵原本的手機應用程式上顯示出車廂密度,以更加方便使用。」
「指路明燈」 提示「低頭族」過路
而聖保祿中學學生的「指路明燈」則於設計賽獲得季軍,作品利用紅外線與超聲波傳感器探測馬路上駛過車輛車速及行人過路行為;一旦車速太快並距行人太近,或行人違反交通規則,裝置則會發出聲響以提醒司機與行人注意安全,對不注意馬路狀況的「低頭族」路人尤其有幫助。
為科學展開幕主禮的香港科技園董事會主席羅范椒芬,於40多年前亦曾代表學校參加聯校科學展覽,她寄語學生應多應用書本知識汲取他人經驗,發明回饋社會的科學作品,又指香港創科發展難得獲國家支持,希望香港能抓住粵港澳大灣區、落馬洲河套地區和「一帶一路」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