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否極泰來月牙泉

2017-09-09

■ 張桂輝

近日,中新網敦煌的一則電訊,吸引了我的眼球:隨茪@系列應急項目的實施和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漸近尾聲,素有「沙漠第一泉」之稱的甘肅敦煌月牙泉,終於「轉危為安」,長時間保持在1.35米至1.5米之間的穩定水位,意味茖隡別「消亡危機」。電訊還配發了一幅中新社記者楊豔敏8月中旬拍攝的水草豐茂、泉水外湧,從而形成大面積積水的月牙泉圖片。

讀茬o則消息,我心情激動、浮想聯翩,彷彿又一次來到了月牙泉。1999年暑假,在閩北一所中專學校任職的我,前往烏魯木齊參加一個「專題研討班」。研討結束的當日傍晚,從烏魯木齊站乘坐火車前往敦煌。那時,沒有動車,更無高鐵。列車轟轟隆隆、辛辛苦苦,連續行進了十幾個小時,第二天早上,被陽光喚醒,我睜開眼睛,往窗外望去,咦,跑了整整一夜,怎麼還是戈壁灘呀?這時,聽到有人感歎:難怪西北比較落後;有人質疑:就這,也叫地大物博。軍人出身的我,想到的卻是問題的另一面--「開闊地」。開闊地,指空間寬大,不受局限或阻礙,軍事上指沒有樹林、山丘等遮擋的大片平地。便藉機發表個人見解:有面積如此縱深的開闊地,既是中華民族的福分,也是炎黃子孫的福分......

上午10時,火車終於抵達敦煌站。十五個小時的旅程,一個個非但不覺得累,反而精神抖擻、馬不停蹄,趕往心儀已久的莫高窟觀光。下午四時,向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開拔。途中,「地導」告訴我們,古往今來,鳴沙山月牙泉,以「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1994年,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且因與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又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二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嚮往的旅遊勝地。

鳴沙,又叫響沙、哨沙或音樂沙,是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沙漠或者沙丘中,由於受到各種氣候和地理因素的影響,以石英為主的細沙粒,因風吹震動,或滑落互動,眾多沙粒在「運動」或「摩擦」時,產生「空竹」效應,發出嗡嗡響聲的地方,便被冠以「鳴沙」的桂冠。在中國,敦煌鳴沙山,與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銀肯塔拉響沙群、新疆巴里坤鳴沙山,並稱中國「四大鳴沙」。這是我參會前「備下」的「功課」。傳說,鳴沙山所在地,是玉皇大帝的一座寶庫。為遏制人們的貪婪之心,玉皇大帝特命太白金星用黃沙掩埋。因為裡面是空的,所以會產生響聲。還有另外一種傳說--漢代時,漢軍和匈奴交戰,難解難分時,大風突起,漫天黃沙將兩軍人馬悉數埋入沙中。後來人們聽到的響聲,就是兩軍的拚殺聲和戰馬的嘶鳴聲。傳說終究是傳說,事實卻有科學依據。

敦煌鳴沙山的形成,已有3,000多年歷史。東漢《辛氏三秦記》:「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於石山,其沙粒粗色黃,有如干躇。」這裡「沙角山」,即為敦煌鳴沙山。魏晉《西河舊事》中說:「沙州,天氣晴明,即有沙鳴,聞於城內。人遊沙山,結侶少,或未遊即生怖懼,莫敢前。」《元和郡縣誌》記載:「鳴沙山一名神山,在縣南七里,其山積沙為之,峰巒危峭,逾於石山,四周皆為沙壟,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鳴,隨足頹落,經宿吹風,輒復如舊。」沙子下滑,如同「水往低處流」。可是,一夜之間,大量滑下的沙子,單憑風兒的力量,就把它們「搬回」山上,恢復原貌,委實奇妙。

那天下午,我先是站在鳴沙山下靜觀。發現鳴沙山與月牙泉,如影隨形,相得益彰、相映成輝。雖已日薄西山,還有很多遊客,興致勃勃、信心滿滿,爬上鳴沙山頂端,而後坐在一個長度約1米,寬度約0.6米左右,周邊為木框,底部由竹片縱向排列的「滑具」上,從山頂向山腳快速滑下。大多一滑「到底」,少數中途「側翻」。摔在沙上,並無大礙。下滑過程中,多數人都情不自禁地發出一陣陣或高亢,或粗野的叫聲。耳聞目睹,受到感染,已是「奔五」的我,決意「聊發一次少年狂」。於是,爬上鳴沙山巔,在排隊等候「滑具」時,但見遠方一支駝隊馱蚢C客,成一字兒在沙漠上優哉游哉地巡遊......

滑下鳴沙山,走向月牙泉。月牙泉,形狀酷似一彎新月。古稱沙井,又名藥泉。一度訛傳「渥窪池」,清代正名為月牙泉。「月牙曉澈」,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離導遊給出的時間還餘半個小時,我便在池邊漫步。抵近觀察發現,月牙泉面積不大,池水不深,水質不清。即便這樣,我還是有點費解:大漠深處,沒有溝渠,沒有植被,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水從何來?「源頭」何在?

導遊見我有點失落、有點困惑,便告訴我,現在我們看到的月牙泉,早已不是原來的模樣了。有文獻記載,清朝時期,月牙泉裡還能跑大船呢。直至20世紀60年代末,湖水面積仍保持在20多畝,最深水位達9米。可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受墾荒造田、抽水灌溉,以及周邊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原因的影響,敦煌地下水位日漸下降,月牙泉水位也隨之變淺,面臨水域面積萎縮,甚至乾涸的生態危機呢。從那以後,月牙泉成了我魂牽夢縈的物件之一。

所幸,否極泰來。進入新世紀後,敦煌官方在當地陸續實施禁止打井、禁止開荒、禁止移民等「三禁」政策的同時,推廣系列生產生活節水措施,以及月牙泉水位元下降應急治理工程等,茪O進行拯救。去年開工建設的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總投資8,100萬元人民幣,是國務院批准的《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中的八大工程之一,通過黨河河道回補地下水,遏制月牙泉區域地下水下降,逐步抬升水位。經過多年的努力,曾經一度面臨消亡危機的月牙泉趨於穩定狀態,泉水不斷向外滲湧,日益接近「月牙形狀」的泉內水草豐茂,銷聲匿跡多年的敦煌土著魚種--鐵背魚--再現群游場景。預計到2020年,月牙泉水深可望提高到2米以上,面積不小於12畝,並恢復月牙形狀。更為可喜的是,拯救月牙泉,「不是簡單通過管道注水,而是遵循地下結構落差進行滲透,使它自然恢復」。這,才是治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明確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是,迄今為止,善待自然、生態文明的科學理念,尚未在全民心中牢固樹立起來。我們應當清醒認識到,在環境保護方面,欠債甚多,只能加強,不可削弱。正所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但願,從地方政府,到社會各界,形成共識,不懈努力,力促其他生態環境,也像月牙泉一樣,轉危為安,持續好轉。倘能那樣,既是月牙泉的幸運,更是子孫後代人的福音!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