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聚焦經濟民生 促進繁榮穩定

2017-10-23

楊華勇 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特首林鄭月娥公佈的首份施政報告,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主軸,在稅制改革、鼓勵科研、重建置業階梯、扶助青年發展等多方面均展現出政府的新思維,勾劃出香港未來的發展藍圖,為香港長遠發展奠定重要基礎。我期望,政府官員及社會各界能攜手合作,落實施政報告的利商惠民措施,促進經濟繁榮及社會和諧。

工商界一直促請政府改善營商環境及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對於施政報告提出落實兩級制利得稅,將企業首200萬元盈利的利得稅由16.5%大幅下調至8.25%,我認為是務實進取的做法。事實上,面對美國加息預期、環球經濟不明朗、租金及工資等經營成本上升等因素,香港的營商環境充滿挑戰,政府應致力減輕中小企的負擔,穩住經濟,促進就業。我亦樂見當局為企業的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有助推動相關企業積極進行研究開發。當局亦應積極推進在河套區發展「港深創新科技園」計劃,以追上國際創新科技潮流。

國家近年積極推動「一帶一路」發展,成為環球經濟合作新亮點。對於施政報告提出支援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等區域合作的相關政策,我認為方向正確,並為工商界帶來新商機。我期望政府繼續推動與其他稅務管轄區簽訂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吸引更多海外企業來港投資並透過香港拓展大灣區市場。

房屋問題是施政報告的重中之重。面對社會各階層的住屋需求,縱然林鄭月娥坦言沒有點石成金的「魔術棒」,但施政報告提出了「港人首置上車盤」、增加「綠置居」、將「白居二」恒常化、興建貨櫃屋及「共享房屋」等過渡性住屋,讓市民重燃置業希望,改善住屋環境。當然,要解決房屋問題,增加土地供應方為治本之法。政府應做好長遠的土地規劃,包括加緊落實大嶼山及新界東北等發展計劃,同時研究透過維港以外填海、發展綠化帶、開發岩洞,以及檢討棕地政策等方法,建立長遠土地儲備。

此外,對於施政報告提出考慮重啟工廈活化計劃,提供誘因鼓勵舊工廈業主進行重建或整幢改裝,我認為是明智之舉。目前全港約有1,400幢工廈,當中近900幢業權分散,礙於要達到強制拍賣門檻難度甚高,過往申請整幢工廈重建的個案並不多,影響計劃成效,因此政府有需要盡快檢視相關強拍門檻,並簡化計劃的申請程序,減少不必要的條條框框,鼓勵業主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

今年施政報告的另一亮點是青年政策。當局建議將中央政策組改組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並招聘青年協助政府制訂政策,我認為將有助提升青年對社會事務的參與程度,並將青年的聲音帶入政府,讓政府在制訂政策時更加全面地照顧青年的需要。

教育方面,對於政府計劃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並優化內地交流計劃,讓更多師生藉實地考察「一帶一路」沿線省市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一方面可讓青年人更加全面地了解國家的歷史,另一方面透過內地交流計劃,拓闊視野,加深對國家的了解和認同。

發展是永恒的主題,只有促進經濟發展和提升競爭力,才能創造就業和推動民生發展。新一屆政府開局順利,施政報告亦打響頭炮,受到各界好評,為社會各界帶來希望。工商界也將全力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與各界攜手發展經濟,抓緊「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和落實香港東盟自貿協定帶來的機遇。

我深信,只要香港各界同心協力,把握國家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定能為香港發展寫下新的篇章,為香港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作出更大貢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