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通識教育希望能培訓學生思考能力,及有效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及概念。不過今屆文憑試通識科試題專輯顯示,不少考生只懂抄錄題目提供的數據及資料,未能突出當中顯著特點及適當剪裁以作回答;另試題專輯亦指考生在答題時觀點狹隘,建議應多閱讀、辯論及體驗,以擴闊眼界。
今年通識科必答題中,考生於有關香港不同族裔共融的一題表現較令人滿意,惟生活質素的一題卻欠佳;在如何提升生活質素方面,部分考生答案流於空泛,只能作一般性描述,未能聯繫到香港的現況。而整體來說,雖然考生普遍能理解題目要求,但在處理數據及資料上卻有共通弱點,包括未能突出數據的顯著特點,對所提供資料亦只懂抄錄,沒有適當剪裁以回應問題。
試題專輯又指,在選答題中考生反駁論點表現欠佳,未能從多角度論證其觀點;在回答有關可持續發展、個人自由與公眾利益,及文化遺產保育的題目時,也只表達出狹隘觀點,反映考生於了解不同議題時欠缺廣闊視野。
中史考生審題思辨有進步
今年通識科校本評核的「獨立專題探究(IES)」首次要求採用具規範的探究方法撰寫報告,大部分考生符合基本要求,但在「解釋和論證」方面,不少考生未能引用不同資料來源來佐證其立場,或正確註明資料來源,因而出現論述武斷及疑似抄襲情況。事實上,今年亦已有一名考生的IES報告被裁定為抄襲,因而受到處分。
香港中史教育近年廣受關注,今屆文憑試中史科的試題專輯則指出,今年考生整體表現較去年佳,在審題、史論結合的思辨能力,及組織答案方面都有進步。
不過,仍有部分考生將歷史人物張冠李戴,例如錯將「商鞅」或「韓非」當成是題目背景涉及的「李斯」,亦有考生混淆「秦代三公九卿」與「唐代三省六部」等史事,惟情況比往年已有改善;而字體潦草難辨,以及錯別字如「郡縣」寫作「群縣」等情況亦時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