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粵語講呢啲】孭鑊.孭債.孭數.孭包袱

2017-11-21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孭」這個粵方言用字指「背負」。

廣東人叫炒菜的「鍋」做「鑊」。「孭鑊」的意思就是背負着鑊子。現今此詞指找一個人或一小撮人為某個失誤負責,也比喻找人「食死貓」或當「替死鬼」(代人受過頂罪)。從字面來看,人們難以理解箇中意思。很多人以為其相對的書面語是「背鍋」,其實此詞在方言上解作「駝背」,正確的是「背黑鍋」。從這個詞來看,「孭鑊」應是「孭黑鑊」,可能是「鑊」燒了一段時間會變「黑」,於是說時便把「黑」這個元素隱藏起來。「黑鑊」可借喻失誤,那就不難理解「孭鑊」所表達的意思了。

示例1:

營業員A:近排條數咁差,唔搵條友出嚟 「孭鑊」,主管實「詐型」(怨聲不絕)啫。唉,如何如何,長江黃河!

營業員B:冷靜!新嚟個「福水」(笨人),成日「吞Pop1」,周時我都接到有客「Port(report)」(舉報/投訴)佢嘅電話,搵佢「孭」呢隻「鑊」就最啱數嘞!

示例2:

佢係我死黨,今次佢呢隻「鑊」我同佢「孭」!

正常情況下,有人「孭鑊」,就要有人「補鑊」,即找出補救方案。時代進步,壞了破了的東西,人們大都不作維修了;年輕一代可會知道,「補鑊」曾幾何時是個行業呢?

自上世紀80年代,「信用卡」的使用在社會上迅速普遍起來,實為那些具如下特性的人:

先使未來錢(寅吃卯糧)

提供了一個套現的便捷渠道。早年的「信用卡」不是隨便發的,主要發予有入息證明的人士;後來各發卡機構為了儘早進佔年輕人的市場,不惜無條件把卡發予大多未有經濟基礎的大學生。到今天,大學生因信用卡的不善用而身陷財困的個案屢見不鮮。財困之路大致如下:

沒錢花,「碌卡」(刷卡);再沒錢花,再「碌」;「碌爆」這張卡,開張新卡,套現還上一張的卡數;如是者,愈來愈多卡被「碌爆」。

這種「卡冚卡」的情況意味着「『孭』的卡『數』」愈來愈多,形成了「惡性循環2(Vicious Cycle/ Vicious Circle」。「孭數」一詞就此流行,而在意思上不僅限於信用卡欠債,也泛指一般債務,與一直沿用的「孭債」無異。就此種「孭數」情況,除當事人突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或有第三方介入,如家人朋友代為「孭數」或採取一些金融機構的債務重組方案,否則惡劣情況難有轉機。

對於這類臨時救急,不是根本辦法的做法,廣東人有以下的描述:

十個籮九個蓋(拆東牆,補西牆)

也作「十個沙煲九個蓋」,「十個壺兒九個蓋」,「八個壇子七個蓋3」。再說,如本着以下心態:

長命債,長命還

那只會把自己推向深淵。

近年,「孭數」一詞有了新定義。比方,地產代理的高層(「董事」)不用「跑數」--毋須找客,只需依靠手下拆佣分成。然而,行內有不成文的規定,「董事」須為轄下分行的開支,如日常開支、員工薪金、舖租等負責,即賺到有得分,虧損則要「倒貼」(自掏腰包),以確保公司有合理的營利。行內人士稱之為「孭數」。這個解法一般適用於營銷行業上。

「包袱」是外面包上布的包裹。廣東人有句與「包袱」相關的諺語:

落船唔緊要,孭包袱緊要

「落船」的人,即乘船人,才是旅程的主角;「孭包袱」的人只是給他拿包袱而已。意指當事人不着緊,反而旁人卻替他着緊甚或更着緊。

示例3:

母:亞仔,你考試,亞媽陪你讀書冇問題,但係你要知道考嗰個係你,我緊張係冇用嘅!

父:睇佢懶懶閒咁,真係「落船嗰個唔緊要,孭包袱嗰個緊要」!

「包袱」又借喻負擔,以下是一些例子:

●由於香港特區政府可能有需要為「西九文化區」的長遠運作「包底」--提供足夠經費作營運開支。有人便形容政府這個做法做「孭包袱」,即背負着一個沉重的財務責任。近期,澳門的輕軌氹仔段項目因車站無預留餐飲等設施也被部分立法會議員貼上「孭包袱」的標籤。

●中國因「孭」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包袱」而令某些變革或政策推行有一定難度。

●中國目前在某些體育運動上,如籃球、足球、排球(男子),除技術上有改進空間外,「孭」着「心理包袱」是會導致球員打不出本身應有水準的。

___________________

1.「吞Pop」的正寫是「吞泡」,偷懶的意思。

2.與之相對的是「良性循環(Virtuous Circle)」。

3.清代著名商人胡雪岩有句名言:「八個壇子七個蓋,蓋來蓋去不『穿幫』,這就是做生意。」借錢做生意不是問題,但要視乎資金是否運用得宜。「八個壇子七個蓋」於此非帶貶義。「穿幫」原指出岔子,現多用於演藝行業上,指被觀眾發現了演出時的微細失誤,如情節、對白、佈景與時代不符等情況,即穿崩、露餡兒。

【專欄簡體版】https://leoleung2016.wordpress.com/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