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譚恩美隨筆體傳記

2017-11-18

■ 葉 輝

話說美國華裔小說家譚恩美(Amy Tan)一直都不欲撰寫傳記,然而,她的編輯丹尼爾.哈爾彭(Daniel Halpern)卻很想她動筆,所以哈爾彭催促她撰寫一本關於創作過程的紀實隨筆集--以她寫給他的電郵匯編而成;她雖然不大情願,最終還是同意了。

他們就此達成一致,譚恩美每周至少發給哈爾彭15頁文字--日記片段、關於她痛苦童年、悲慘家族史,從中深刻反思;還有關於她創作時的諸多掙扎、自我懷疑的坦率文字等等;現年65歲的譚恩美說道:「我在神遊狀態下撰寫,沒有意識到在寫什麼,直到寫完了,我才感到有些沮喪,心想:等一下,真的要出版嗎?」

譚恩美終於意識到,她無意中撰寫一本隨筆式的回憶錄,名為《Where the Past Begins》(可譯為《往事細說從頭》),這本書並非傳統式敘事自傳,章節與章節之間不太連貫,當中斷斷續續,具有試驗性,有如拼貼畫或剪貼簿,而非按時序對過去歲月的挖掘;她在書中加入一些思考、命運、衰老與死亡的日記片段--她將較短的稱為「花絮」,較長的稱為「插曲」。

在這本書中,有她14歲時所撰寫頗為沉重的散文片段,以及她12歲時畫的素描小貓,她從被放棄的小說中發掘出兩個虛構故事,其中一個乃她20多年前所撰寫的語言學家的故事;她曾出版七部小說,從中反思她的寫作,提到處女作《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出版當天她大哭的事--她並非喜極而泣,倒出於恐懼批評,大部分書籍俱透過作家與編輯之間的神秘鍊金術塑造而成的,而哈爾彭畢竟乃詩人,身為知名出版人,也曾給予意見,協助喬哀斯.歐茨(Joyce Carol Oates)、李察福特(Richard Ford)、羅拔史東(Robert Stone)、T.C.博伊爾(T.C. Boyle)及喬麗.格拉咸(Jorie Graham)等等小說家走上成名之路。

在譚恩美這本隨筆集中,哈爾彭反覆出現而成為中心人物,她將此書獻給他,他的評語在引言中以插入形式出現,書中有一章名為「給編輯的信」,裡面載有兩人的幾十封電郵:他給她寫一首詩,而她跟他談起參加活地阿倫(Woody Allen)一部電影的試映會。

在大部分交流過程中,譚恩美認真反思以往的作品,以及自我懷疑,從中搖擺,她在給哈爾彭的郵件中,提起最後一部小說時有此說法:「我一直在問自己,我怎麼會寫出這麼一本冗長而臃腫的書。」在另一封郵件中,她詢問哈爾彭對一個場景的觀點後寫道:「別管了。我把它刪了。它很糟。」

譚恩美與哈爾彭之間素有默契,作者與編輯具有溫暖而略帶調侃的意味,從電郵中約略可見;但在兩人見面時則更為明顯,就在不久之前,他們在曼哈頓聚餐;譚恩美與退休稅務律師狄馬泰(Louis DeMattei)結婚43年,住在曼哈頓精緻式公寓,哈爾彭與兩夫婦在餐廳一邊品嚐葡萄酒,一邊暢談這本隨筆集的孕育過程,在傷感記憶中特別窩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