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浮城誌:中轉站

2018-01-27

■ 星 池

傍晚搭乘巴士,車廂不時微晃,餘暉悄悄灑落在我身上。一會兒後,巴士停在屯門公路轉車站,坐在上層窗邊的我,不由得俯視一眾佇候乘車、魚貫上車及跑過來希望趕及搭車的乘客。人們通過轉站車,從原本的路線轉往不同的路線,前往迥異的目的地,感到此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雖然此行我無須轉巴士,下車後卻要改搭港鐵,途中更要轉乘不同顏色的路線,恍若人生難免必經中轉站。忽然憶起,去年九月初曾觀賞一齣黑盒劇場的《中轉站》,當中談及前世今生,一段段人生不過是走經一個個中轉站。

此劇的編劇兼導演施標信於場刊內闡述,他曾心血來潮毅然隻身在德國遊歷一個月,參觀柏林的猶太博物館期間,始知原來在第二次大戰時期,曾有大約二萬個猶太人逃難到上海。於是,相信緣分因果、前世今生和夢中啟示的他,結合這段歷史,皆因他感到生命中出現的人與事全非巧合,於二零一四年寫成這一齣戲劇初稿,並以讀劇的形式公開發表,超過兩年半的沉澱及修改後,終把劇本搬上舞台。

全個演出分為十六場,夢境與現實交替連接,主人翁的「她」時常夢見猶太人逃難這段歷史,為了解開這個心結並尋覓上一輩子的事情,決然走到柏林。劇中由四名演員分飾多角,皆恰如其分。全劇也以簡約的手法呈現出來,舞台上僅有數個箱子,藉不斷移動及組合,變成不同的台階及^凳等道具,調動靈活順暢。故事難免要講及一點歷史背景及數字,卻因為涉足夢境,可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如插入一個現場問答節目或代入人物身處歷史之中,令全劇生動起來而不呆板。當中,燈光及音效令全劇更有感染力,也許偶爾在牆上投射錄像會令整個演出豐富一些,例如柏林的風景或古老座鐘這個於劇中頗為重要的符號等。編導施氏在場刊說道:「我覺得,於劇場觀看一齣劇與經歷一場夢境是很相似的。」是次,我便頗欣賞《中轉站》這一場夢,令人有所反思,世上的人與事,並非偶然,該是必然。

中轉站,可以是轉乘路線這種小事,亦能夠是一輩子發生的事。其實,當遇上不如意的時候,停下稍作歇息,或僅是來到中轉站,將會碰到好運,等待轉往更加美好的地方。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