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豆棚閒話:樂器之夢

2018-01-27

■ 青 絲

西班牙某銀行拍了一個很成功的廣告,小鎮廣場上,小姑娘為拉大提琴的藝人投幣,原本獨奏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陸續引來攜帶各式樂器的小鎮居民參與到合奏中,成為一段隨機形成的街頭快閃行為藝術。

我看這個廣告的時候,關注點和旁人不太一樣,是羨慕每個人都會一門樂器。我幼時有個鄰居會拉小提琴,閒暇無事之際,他就在家練習,盡量把琴聲壓低。我聽他拉《梁祝》,覺得很像電影《洪湖赤衛隊》的主題曲,就好奇地問,這是不是《洪湖水,浪打浪》?鄰居停下弓弦,充滿同情地望了我半天。那種肢體語言,我多年後看到馬雲在節目裡說對錢沒興趣、最後悔的事是創設了阿里巴巴,撒貝寧望着他的眼神,才回想到裡面具有多少話題性。

我當時很不服氣,因為我看過《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電影,銀幕上就是一男一女「咿咿呀呀」不停地唱,看得讓人直打瞌睡。除了電影最後,地面裂開,冒出一陣青煙、飛出兩個蝴蝶值得一看之外,精彩程度比《洪湖赤衛隊》差遠了。我不明白,為何說《洪湖水,浪打浪》就比《梁祝》低人一頭,就要受到鄰居的鄙視。但受此刺激,我決心學一門樂器,以娛脫愚。

同學中有人會拉手風琴,學校每次文藝匯演,壓軸節目就是他登台獨奏。主要是拉《紅莓花兒開》、《喀秋莎》,他邊拉邊搖頭晃腦的樣子,在我們這些羨慕嫉妒恨的人看來,很像便秘的痛苦神情,但這絲毫不影響他成為女生眼裡的偶像。我曾私下問他,學拉手風琴需要多久。他卻答非所問,很驕傲地說手風琴的價格很貴,相當於幾個月的薪水,勸我還是就着手頭上現有的樂器學更實際。搞得我不好意思告訴他,家裡只有一把已經缺齒了的口琴。那種情形,就像小品裡被人問及家用電器,只能以手電筒充數。

我最接近學會的樂器是吉他。過去夏日夜晚,常有壓抑不住青春躁動的人,坐在一起抱琴彈唱,如果碰巧有姑娘往旁邊經過,就會有人大吼「我是一匹來自某地的狼」,想要博出位吸引關注。我也借了一把吉他回家練習,但苦於無人指點,只能持續發出噪音,家人很快就煩了,威脅再彈就把吉他摔出去。我後來看到不同的人回憶少年時代學彈吉他的相似遭遇,就發現海明威所說「又窮又年輕的」生活,到處都是一樣的。

到今天,樂器仍只會敲鑼的我只能用經濟學理論安慰自己,人有了精細分工,社會才會更繁榮。就像我的上一代,很多人都會理髮、做裁縫等,凡是會做的都自給自足,看似省錢,實際上每個人的生活水平都很低。所以我在清楚自身天賦不夠的情況下,也沒必要做一個周身是刀、卻又把把不利的人。因為我每天到公園運動,已見過許多人玩了一輩子樂器,仍然歡樂得像個兒童。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