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珠落玉盤】駢文華麗欠實用 典故太多更難懂

2018-02-28

駢文乃文言文的一種文體。「駢」字,《說文解字》有如此定義︰「駢,駕二馬也。從馬,并聲。」可見駢文最基本的特點是對偶。駢文出現後,時人稱之為「今文」、「今體」;唐宋後,也作「駢儷」、「四六文」;至於「駢文」、「駢體」的稱呼,則是清代後才有的。

偶句為文 平仄協調

秦漢時,文人已喜以偶句為文,這也配合中國文字的特點。及至魏晉和六朝時期,追求藝術之風氣漸盛,文學作品偏重文辭修飾,遂有駢文出現。

駢文講求對偶,文中雖間有散句,然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為主,好用典故,雕琢辭藻。初期駢文尚分為「有韻駢文」和「無韻駢文」,到了後來格式要求漸漸嚴格,須兼顧平仄協調。自魏晉以來,文人寫信、記事、著書、立碑,甚至朝廷發號施令,都使用駢文。

南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賦序》,曾是高考中國文學科的必讀課文,茲摘錄數句共賞:「鍾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這幾句四六文,嵌了四個典故,句式齊整勻稱,聲韻和諧,朗讀起來也鏗鏘悅耳。然要透徹理解文意,卻非翻查四個典故不可。

滕王閣序 駢文翹楚

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乃駢文中的翹楚,其中數句︰「虹銷雨霽,彩徹雲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詞藻華麗,寫景優美,千百年以來廣為傳頌,堪稱中國文學的瑰寶。

駢文與散文本無涇渭之別,先秦古文中的散文有時也可見駢儷成分,但至南朝時,文章駢儷成分發展至通篇皆是。駢文大量吸收詩賦手法,對偶、用典更繁密、講究聲律,辭藻愈趨華麗。駢文發展到後來,過於重視形式,用字生僻、堆砌典故,有時為了遷就四六句式,不惜以文害意,忽略思想內容,既令文章變得晦澀難明,也使文章內容流於空泛。

有見於此,中唐時期便有韓愈、柳宗元等人提倡「古文運動」,主張復古,學習先秦兩漢的古文,對抗華而不實的駢文。經韓柳二人畢生努力,駢文在文壇的統治地位終被動搖,綺靡浮艷的文風開始扭轉。

韓愈認為「文以載道」,駢文這類藝術成分較重,以寫景、抒情為先的文體自然不合他審美標準。駢文雖有欠實用,但她文字的魅力,卻是毋庸置疑。時至今日,由於這些作品較難讀懂,不少以駢文寫成的公文讀來也較乏味,理解也需豐富的文學、歷史知識,缺少耐性和閒情的香港人,都寧願敬而遠之。現今,香港主流學校的中國語文課程,以實用為先,古詩文涉獵已不多,不少學生畢生未聞駢文之名。即使是更偏重藝術的中國文學科,於駢文一體也提及不多,下一代沒機會欣賞這類優美、獨特的文學體裁,實在可惜。■李昂尼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