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珠落玉盤】八股乃作文方法 邏輯思維要求高

2018-03-07

科舉制度乃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選拔人才而產生的,也是社會下層上流和進入統治階層的少有機會。科舉制度在隋文帝時始見雛型,到清光緒時廢除,歷經1,300多年。從科舉制度中脫穎而出的人才,不少都成為國家民族的棟樑,如宋的文天祥、明的史可法等。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詩、書、禮、易、春秋」),統治者借此鼓勵廣大士人研習儒家經典,以此對全民進行儒家學說的思想灌輸。至於科舉考試的形式,以寫文章為主,多考經義、策論和詩賦。及至明清兩朝,則主要以八股文取士。

八股者,即「破題」、「承題」、「起講」、「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八個部分。八股文中,起承轉合皆有規定,每「股」都有特定的語言格式和內容要求。學者蔡元培的解釋最為精細:「八股文的作法,先作破題,上兩句,把題目大意說一說。破題作得及格了,乃試作承題,約四五句。承題作得合格了,乃試作起講,大約十餘句。起講作得合格了,乃作全篇。全篇的作法,是起講後,先作領題,其後分作八股。每兩股都是相對的。最後作一結論。由簡而繁,乃是一種作文的方法。」

策論主觀無標準

八股文考試的要求主要有三項,題經取義、代聖人立言、用排偶句式。八股文考試的題目來自四書的片言隻語,或語句或篇目,考生須依據朱熹的《四書集注》中的注釋發揮。

至於代聖人立言,則是指考生須站在聖賢的立場說話,把自己當作聖賢的代言人。至於文字形式,則主要以對仗是否工穩來判別高下。究其原因,在於「詩賦聲病易考,而策論汗漫難知」,讓考官批改時有一定的客觀標準,解決了此前以經義取士「無規矩準繩」的問題。

寫八股文對士人的邏輯思維要求很高。寫八股文,本身就是思維的訓練,清汪琬說︰「不解八股,理路終不分明。」八股文又有嚴格字數要求,而對仗的鋪排、用語、聲調運用,都考驗士人的語言表達能力。1905年,清廷宣佈廢止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後,不少學者都對此惋惜,如梁啟超曾說︰「此法實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發明也。」甚至有人提倡恢復科舉制。

只讀詩書變離地

然而後世不少人認為,八股文過於嚴謹的格式,限制了士人的語言創造力,而後來不少八股文內容空洞,專講形式,成了文字遊戲。也有人認為「代聖人立言」的形式,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阻礙了思想自由。至於考試內容只限儒家經典,也使士人偏讀典籍,思想流於狹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不少書生窮畢生精力鑽研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的作法,對政治、社會實際情況卻無甚見地,他日為官,卻缺乏才能應對。清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便狠狠諷刺了科舉制度的腐敗黑暗,很可借鑒。■李昂尼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