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中美貿易摩擦有了解決新途徑?據《每日經濟新聞》19日引述WTO官網消息,當地時間4月17日,美國政府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交了一份名為《美國對來自中國的某些商品的關稅措施》(以下簡稱《關稅措施》)的文件。文件內容顯示,2018年4月4日,美國收到了中國政府關於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起磋商的請求,美國願意與中國進行磋商。
通過WTO機制解決貿易摩擦,是符合多邊機制的正常途徑。美國願意磋商,是美方的正常回饋。但是,這並不意味着美國對華貿易戰的偃旗息鼓,只是美國對華貿易戰的新手段。多手段運用,全方位博弈,以便讓美國利益最大化,實現特朗普「美國優先」的目標,這是美國不會改變的策略。
中國反制措施戳中美國痛點
但是,美方願意在WTO框架下和中國磋商,也折射了以下事實。一是「232措施」針對全球貿易夥伴用力過猛,美國成為全球公敵,很多國家在美國淫威之下敢怒不敢言。二是對華「301調查」,屬於美國國內法,而且這一調查手段有着打壓其他國家的惡劣先例。因此,「301調查」是以國內法武斷用於國際貿易的單邊主義,不僅不合時宜,而且壞了WTO的規矩。三是中國見招拆招的倒逼結果。戰後,美國從來沒有遇到過真正的貿易對手,當年日本稍露鋒芒就被美國「301調查」疊加「廣場協議」將日本搞成「失落的二十年」。日本是美國的小夥伴,中國則是和美國平等的大國。有日本的前車之鑒,加上中國的綜合實力,中國表現出見招拆招和奉陪到底的決心,這種頂住壓力、奉陪到底的決心還算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願意在WTO框架下磋商,也是中國戳到了美國的痛點,大豆、汽車、飛機和化工產品等不僅攸關美國對華出口的貿易利益,也動搖了特朗普的票倉基礎。雖然特朗普承諾對豆農進行財政補貼,誇讚美國農民愛國。為了給美國大豆尋找替代市場,特朗普甚至不切實際地提出可以重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從特朗普前後矛盾的推特言論看,TPP這條路也行不通。伴隨着美國將貿易戰延燒到科技戰,中國還會祭出更多反制手段,如美國頁岩油、甚至包括縮減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美國對華貿易戰是多手段、多方位的,中國也會回以同樣的手段和規模。
美國不對等要求是霸權表現
中美通過WTO框架磋商,是美國對華貿易摩擦的新招數,中國應該接招,畢竟這是解決中美貿易摩擦的正常途徑。但必須指出,美國向WTO提交的這份文件中,和中國磋商的善意不足,而是充滿着對中國的指責。文件多次提及中國政府於4月4日公佈的擬對美國5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的清單不符合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美方認為中國的反制措施不能被《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認定,理由是,美國尚未對華採取任何措施,中方不能對美進口的大豆、汽車、飛機等500億美元的產品加稅。簡言之,美國提出的磋商不是通過WTO化解中美貿易摩擦,而是對中國貿易反制措施提出質疑。顯然,這不像是平等的磋商。美方磋商的邏輯是,美國可以對中國揮舞「301調查」的大棒,但是中國不能反制,也不能通過WTO框架解決貿易爭端。這也折射了美國的焦慮,凸顯中國的反制戳中了美國的痛點。因而,雖然美國磋商的理由很無理,中國亦可通過磋商講事實、擺道理,通過WTO來揭露美國的單邊主義。
貿易可以協商進行,貿易爭端也可以通過WTO框架協商解決,美國那種只許自己出招,不許別人還手,是貿易霸權的體現。當然,中美貿易經過連番博弈,依然存在講和的機會。但是雙方有善意才能達成「和」的目的。WTO框架下的磋商,美國能拿出足夠的善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