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習主席視察香港一周年】蘇州過後無艇搭 及時把握大灣區機遇

2018-06-20

盧偉國 博士 全國政協委員 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主席

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即將一周年,令港人記憶猶新的是,習主席去年7月1日親自主持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具備許多有利發展條件和獨特競爭優勢,他語重心長地引用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呼籲大家一定要珍惜機遇,把主要精力集中於搞建設、謀發展。同日,習主席出席《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定》簽署儀式,據此,粵港澳三地將在中央有關部門支持下,致力將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對港澳參與國家發展,提升競爭力,保持長期繁榮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一年,無論內地和香港,對於推動兩地深化合作,共建大灣區,都有不少具體的舉措,既務實又進取,可謂穩中求進。

各界積極推動與內地合作

首先,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今年3月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在北京召開新一屆會議期間,來自香港的與會者紛紛就這方面的議題建言獻策。本人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第一個提案,集中探討如何促使香港與內地合作建立國際爭議解決機制,發展香港成為「一帶一路國際仲裁中心」。此外,我與本港一些工商專業界人士圍繞加快落馬洲河套區國際創科中心建設、助推大灣區互聯互通等主要議題提出11項聯名提案。

另一方面,在4月20日至22日,立法會32位議員前往大灣區訪問。本港社會各界對於推動香港和內地加強合作也非常積極。4月28日,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組團訪問了廣東,向省政府和相關部委提交了《促進大灣區發展 深化粵港合作建議書》。此外,香港24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就推動發展創新科技致函國家主席習近平並獲習主席回覆。

落實大灣區規劃做好配套政策

內地人口眾多,市場廣闊,需推進大量的工程建設,對香港業界來說,是非常龐大的商機。港資建築及工程企業和專業人士同時熟悉內地與國際兩個市場,正好為國家的建設發揮所長。但由於兩地的體制有別,過去業界北上發展,往往會遇上「大門開、小門未開」的問題。現時港資建築及工程企業,除了參與因為技術困難而不能由內地企業獨立實施的建設項目之外,未能獨自參與不涉外資的內地工程項目,窒礙了兩地同業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為此,本人在今年4月聯同謝偉銓委員致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籲請逐步放寬港資建築及工程企業參與國家建設的限制。日前我們接獲住建部回覆,表明將積極考慮取消相關的限制性規定,具體實施工作將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框架下,按規定程序統籌進行。這無疑將會變相給予港資建築及工程企業和相關專業人士「國民待遇」,大大增加業界進一步參與國家建設的機會。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國務院在5月24日公佈了《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出進一步開放專業服務、創新粵港澳科技合作機制以及促進青年發展三大協作範疇,並訂立多項具體措施,包括推動科研經費跨粵港澳三地使用、允許港商獨資或控股的開發建設項目試點採用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建設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示範基地等,與經民聯關於促進大灣區發展的相關建議不謀而合。香港業界都期待有關方面根據先行先試的成果,加快向大灣區以至內地其他地方全面推廣。

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台,中央各部委和區內各地政府必須加強溝通,為促進相關業界合作拆牆鬆綁,提供配套的政策措施,務求積極推動大灣區資金鏈、人才鏈、創科鏈、產業鏈的協調融合,共同將大灣區打造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並為新一代提供向上流動的機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