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通識文憑試摘星攻略 > 正文

【尖子必殺技】由「慢活」到「慢城」 閒暇才有生活

2018-06-21

慢生活又稱「慢活」,英文譯作Slow Living,是一種新興生活態度及行為,倡導人避免過度追求物質,重過簡單的生活,減少工作加班,注重實踐個人價值,建立人際關係。

主張慢不是消沉,慢不是懈怠,只是主張該快則快,能慢則慢,透過適當速度享受生活,從而提升生活素質。

慢活概念橫跨社會經濟學範圍,因此慢城運動(citta slow)也逐漸興起。所謂「慢城」指在文化、環境、交通運輸、教育、飲食及生活作息等各方面,推行「慢」的概念。

例如20公里被視為汽車的最佳時速、開拓更多綠化休閒空間、鼓勵以步代車、提倡慢慢用餐,及靈活實踐家中工作模式等。

全球化下慢活逐漸成型

早於二十多年前,歐美多個國家開始推動「慢城運動」,並設有「國際慢城協會」(Cittaslow International Network),時至2014年,全球共有29個國家及189個城市加入,其中包括英國、澳洲、中國及韓國等。

韓國在2007年率先超越亞洲各國,成為首個歐洲以外有「慢城」(Cittaslow Movement)認證的國家。目前中國已有7個認可「慢城」,分別在江蘇、廣東、廣西、安徽、山東及浙江省內。

若要成為「慢城」必須符合多個原則。在政治方面,政府應改善公共政策、更新醫療和養老金制度、減少僱員工時;經濟方面,提倡商品實用功能,支援當地農產品;環境方面,減少噪音與交通流量、增加綠化及步行區、獎勵環保科技、廣告牌和霓虹燈要盡可能的少,及不能賣速食等。

另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須保證城市的個性,特別是保護具有地區象徵性意義的產品。對於地少人多、步伐急速的香港,要能符合「國際慢城協會」各項標準,實是遙不可及;但「慢活」心態則可由此刻開始建立。

最後,同學可把「慢活」與通識科第二、五、六單元聯繫。議題與「生活素質」有密切關係,同學謹記運用此概念時要分拆為物質與非物質層面,分別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以及心靈滿足及健康。

此外,它可結合公共衛生中三個最終目標,包括: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促進健康,亦可嘗試使用「生活模式病」、「亞健康」、「慢性疾病」和「精神健康」的概念。至於第六單元,則與「可持續發展」有密切關係,當中包括最主要的三個向度:社會、經濟、環境,並達至平衡。 ■賴韻瑜 通識科5**狀元

延伸閱讀

1.《逾三成港人精神健康亮紅燈》,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5/07/HK1805070019.htm

2.《兩成「佛系打工仔」不想升職》,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5/25/HK1805250042.htm

3.《「女強人」歸隱田園 尋「慢活」享快活》,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11/01/CH1711010018.htm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