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李熙瑜:好奇心是最大財富

2018-06-29
■李熙瑜展示已出版的兩本《尋蟲記》。劉悅 攝■李熙瑜展示已出版的兩本《尋蟲記》。劉悅 攝

《尋蟲記3》今夏來襲 有圖有片有真相

香港首位華人漁農處(現漁護署)處長李熙瑜,榮休後「與蟲為友」,接連出版《尋蟲記-大城市及小生物的探索之旅》和《尋蟲記2-蟲中取樂》, 而續作《尋蟲記3》將於7月18日正式發售。前兩冊書圖文並茂,深入淺出,銷量不俗,新書更令昆蟲「動起來」,讀者可通過掃描QR Code觀看相關影片。李熙瑜認為培養小朋友對昆蟲、對大自然的興趣,並不代表將來要做生物學家,但幼時多探索大自然,可培養好奇心,有助啟發思考,對小朋友往後的發展大有幫助。■文: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 劉悅、梁敏義

12歲時,李熙瑜舉家搬入粉嶺安樂村大宅,放學後與兄弟們一起摘荔枝、養金魚、照田雞,玩得不亦樂乎。童年與生物結緣,大學報讀生物專業,畢業後留中大任生物系助教,後來加入市政事務署轄下防治蟲鼠組,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終日「與蛇蟲鼠蟻為伍」。1986年,李熙瑜升任漁農處處長,成為首個擔任此職務的華人。

一輩子尋蟲、看蟲、研究蟲,退休之後,這份熱情亦未曾減退。2007年兒子攜孫回港,大孫小小年紀,對自然充滿好奇,有時提出的問題甚至會難倒身為生物學博士的李熙瑜。

香港都市是「石屎森林」,小朋友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本就少之又少,再加上種類豐富的補習班、興趣班,進一步壓縮了小朋友的課餘時間。李熙瑜童年時在粉嶺鄉村探索自然的故事,恐怕在當下難以複製。儘管如此,李熙瑜仍鼓勵小朋友們探索自然奧妙,「唔係個個都要做生物學家、都要研究昆蟲,但若要啟發思考培養好奇心,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大孫明年升中一,除了學校課程,還要精通「十八般武藝」,學習音樂、體育和普通話。李熙瑜很慶幸自己在大孫兩歲的「黃金期」內有空接觸他,他說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就像一張白紙,「學炡怬痋v。大孫不僅不會抗拒昆蟲,還會勤思考、多發問。「好奇心是最大財富,無論讀咩科,最緊要係識用腦、識分析、肯學習、有想像力。」李熙瑜說,「我相信我鴾j孫都唔會讀生物啦,但佢無論讀咩我都唔係太擔心。」

雖說不是每個對自然產生興趣的孩子,將來都要讀生物,但李熙瑜卻笑稱「讀生物都好吃香」,當年的校友出來做諮詢、做管理,或是做生意,都做得很成功。

李熙瑜又認為,培養小朋友對自然的興趣,成年人的引導和輔助至關重要。他舉例說自己曾組織導賞團,帶領一班小朋友及家長參觀嘉道理農場,其中一名小女孩,大概是因為害怕昆蟲,站在門口說什麼都不願意參觀農場,一路喊一路嗌「我唔睇」,好在一眾家長成功說服小女孩入場參觀。參觀完畢後,小女孩又再鬧別扭,不過這回是站在門口不願走,吵蚖﹛u我唔走,我仲要睇」。「倘若沒有成年人帶她看昆蟲,可能她會一直對昆蟲有抗拒感,而昆蟲正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應感到抗拒的。」李熙瑜又指出,大人亦需要反思自己,「唔好見到蟲就爭住走」,甚至有成年人看到蟲就要打死牠,小朋友雖不理解「隻蟲做錯咩事」,卻會在無形中模仿大人暴戾的行徑,李熙瑜強調「成年人應該要灌輸一個正確的觀念給小朋友。」

露台「小花園」是昆蟲天地

走進李熙瑜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他琳琅滿目的貝殼收藏,紀念他遊歷世界各地的足跡。而穿過客廳便可見到位於露台的「小花園」,除了觀賞用途之外,「小花園」還有個獨特的作用--吸引昆蟲。李熙瑜說其中一盆植物上曾出現玉帶鳳蝶產卵,現已孵化成幼蟲,而旁邊的一株植物則引來了蚜蟲。李熙瑜的露台原本只有寥寥幾盆植物,因為朋友常會贈來昆蟲,他就多養些植物,令家中的昆蟲有更大的棲息空間。

李熙瑜又向記者展示了他飼養在塑膠容器內的甘薯小象甲,這是一種較為少見的甲殼類昆蟲,會懂得裝死以避開捕獵者。新書《尋蟲記3》中將會介紹更多自然界的「鬥爭法則」。說蚖/荂A李熙瑜拿出一部相機,近距離記錄下甘薯小象甲的模樣。手上這部相機,正是在撰寫《尋蟲記》期間購入的。第一次將相片發送到出版社時,李熙瑜稱被編輯「刺激」了,「佢話我欓蛫陳嬰n低,放大會見到格仔。」李熙瑜立即買了一部新相機,這才有了前兩部《尋蟲記》中精彩、細緻的圖片。

都說「有圖有真相」,《尋蟲記3》不僅有圖,還有影片。讀者可透過掃描書中QR Code,欣賞「龍眼葉癭蚊」的羽化過程,和「食蚜蠅」跳婚舞的精彩片段。

開發郊野公園無可厚非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由今年4月起,展開為期五個月的公眾諮詢。這場「土地大辯論」將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納入中長期選項之一,計劃釋出位於大欖及水泉澳的0.1%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估計可提供約7,500個單位。方案一經推出,便遭到民間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對。曾擔任郊野公園管理局局長的李熙瑜,是怎麼看的呢?

「郊野公園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上世紀70年代港督麥理浩認為香港人缺少健康的娛樂消遣方式而引進郊野公園。郊野公園對香港社會有正面引導的作用,可以減少港人的極端想法和鬥爭......」李熙瑜滔滔不絕地講起郊野公園的好處,但談及覓地建屋方向,他並不反對開發郊野公園,「如果真係冇晒屋住,我覺得開發郊野公園都無可厚非,唔通你唔住咩?」

「但到邊個程度先開發郊野公園?我諗呢個有商榷嚝l地。」李熙瑜強調開發郊野公園需要有一個長遠、有系統的計劃,發展同時亦需兼顧基建,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我諗M家未必到呢個階段,仲有好多棕地,仲可以填海。」

當年入政府須識徒手捉蛇

讀過《尋蟲記》的讀者,相信對〈另類的求職面試〉一章仍記憶猶新。當年想考入李熙瑜所任職的防治蟲鼠組,不僅要成績過關,應徵者還需在面試中徒手捉蟒蛇和蟑螂。李熙瑜回憶當時有位成績不錯的年輕人來應徵,順利完成第一關捉蛇,但一見到蟑螂,這個身材高大的年輕人突然面如土色,渾身顫抖,最後亦知難而退,放棄面試。原來他小時候母親經常用蟑螂來恐嚇他,所以蟑螂就成了他的童年陰影,可見父母教育方法之重要。

1970年代港英政府內部業務轉移,防治蟲鼠組不再負責幫市民捉蛇,而是由香港警察請「蛇王」幫手,所以防治蟲鼠組「另類的求職面試」也取消了捉蛇的環節,應徵者仍被要求捉蟑螂,不過可以戴上手套。

本身是生物專家,做到首位華人漁農處處長,因知識淵博被孫兒戲稱為「動物人」,現在又成為暢銷書作家,問及李熙瑜最喜歡其中哪一個身份,他笑蚖﹛u我份人好貪心,我全部都想要。」不過他指漁農處處長的工作最有挑戰性。

1987年,李熙瑜剛上任不到一年,香港就爆發「毒菜」事件,市民健康大受影響,本地菜農更是血本無歸、苦不堪言。李熙瑜推出「信譽農場計劃」,監管菜農正確使用農藥,贏回市民的信心,而這項制度被沿用至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