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樓下的麵包咖啡店,慶祝四周年後不久就停業了。我知道時已人去樓空,玻璃門上有文青味別語:「即使沒有我們的麵包和咖啡,日子仍要過得愉快和充實啊!」由於熟客有老外,於是有洋文:「We understand it's hard to last a day without our bread and coffee...and yet you still have to live a happy life﹗」
小店由年輕夫婦經營,有個小孩。日常是女的主理,有幾個夥計,她則指揮烘焙包點和宣傳等,男的應另有正職,每晚只黃昏時出現,幫忙計數和上舖。女的人很好,堅持只出優質食品,但好的原材料如牛油實在很貴,我想她是不想以貨就價,不想降格為普通街坊麵包舖,寧為玉碎而「壯烈犧牲」的。
小店的終局,街坊其實一早預料到。我想主要是選錯了地方,高估了這區的所謂中產消費力,定位和取價都太高而無以為繼。他們錯信傳媒,以為這區因為蓋了幾幢時髦的豪宅,就滿街中產,不介意每天花三十多元買個比中環更貴卻吃不飽的優質麵包。其實這樣的人很少,也不會固定光顧一家。
這區基本上以草根、白領、中學生和初級中產為主,近年雖多了些Airbnb住客,消費習慣仍以茶餐廳為主打,也有稍貴的偏鋒小店,但經過幾年的傳媒吹捧和業主加租後,已熱潮不再,吉舖處處,即使周五晚也不覺太多人專程開車來等位吃飯。另外就是經營手法,比如早上要八點才有麵包出爐,這在住宅區來說是太晚了,反觀其他街坊麵包店,六點半一定有麵包賣,讓學生、白領和長者吃了好去上學上班和做其他事。還有就是不太方便人,沒有WiFi還罷了,竟不設電源。我有次本來想帶手提電腦去邊喝茶邊工作,但老闆娘卻坦白說她不歡迎這種客,怕他們賴死不走,我聽了還好意思去嗎?
做生意屢敗屢戰,總結經驗,以打不死的精神再出發。我們這區確需要茶餐廳以外的優質麵包咖啡店,如只做外賣,專攻早午市和下午茶,朝七晚六,不設座位或只幾個企位,像意大利的Espresso Bar,傾幾句喝完就走--我非常期望這種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