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區區有遊情】填海闢地油麻地

2018-07-04

殖民政府管治九龍以前,村落最密集的地方是九龍城,不過,之後發展最迅速的地方卻是油麻地。政府的發展宏圖,是由油麻地作為起點,然後伸向新界、官塘(觀塘)。政府先在油麻地填海闢地,然後興建街市(1864)、警署(1893)、泵水站(1897)、東華醫院分局(1905)、避風塘(1916)、油麻地碼頭(1919);後來加上民間興建的廟宇、商舖、住宅、戲院等,頓使油麻地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市集,超越了九龍城。

油麻地首先在甘肅街、西貢街等一帶填海,填出來的土地叫新填地街,既供興建公眾設施、發展商業之用,又可供他區移來的華人居住。新發展區既非傳統村落、又非純商業區,而是一個商住兩用的民居。由是,油麻地便成了一個平民鬧市。

政府首先興建的是一座街市,這街市現今仍在,在街市街,只是大部分的水果批發已轉移到油麻地果欄,那是分工,不是取替。

政府接茩n興建的是警署,最早的警署位於上海街,即現今梁顯利社區服務中心,故上海街以前叫差館街,上海街一名是1909 年重新整理街名時更改的。

較少為人知道的,是政府曾在這裡興建了一座泵水站,這古蹟至今仍在,在油麻地果欄斜對面,上海街344號,現今叫紅磚屋,是一級歷史建築物。那是當時的新建設,有了泵水站,九龍就進入自來水時期,不用受挑井水之苦。廣華醫院建於1911年,是九龍第一間有規模的政府醫院,但其前身是油麻地東華醫院分局,現今這裡仍有不少長生店,是為遺證。

此外,這裡又曾建有碼頭,碼頭的位置先在榕樹頭海邊,1933年方遷往佐敦,渡輪公司亦曾易名,1924年最後為油麻地小輪公司。有了這些建設,油麻地的繁榮就有了基礎。

油麻地尚有兩多,一是戲院,1900年普慶戲院於彌敦道建成,演的應是大戲;1919年廣智戲院於甘肅街建成,播放默片,接茈郎w、文明、官涌、光明等戲院紛紛落成,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平安戲院,後來拆卸之後,建成了現今平安大廈。

第二多是大押,這裡是商住兩用地方,又是娛樂場所之所在,故大押甚多,至今仍未改變,仍有泰來、榮益、明生、德生等大押。

其中德生大押建於1940年,於今已七十多年了,棗紅色的蝠鼠招牌,仍是如此搶眼。先外祖父也於天后廟附近開設當舖,名為「又興大押」,可惜他死於戰亂,戰後一切蕩然無存;聽先母說她們常到廣智、平安戲院看戲,也到附近街市購物。現今聽來,恍若隔世。

油麻地,至今仍是平民鬧市,早上雖較平靜,但街市仍見熱鬧。

另外,好些地方仍保留傳統特色,如北海街有掛荂u茶居」招牌的大排檔;茶居,乃從前茶樓的稱謂。又如白加士街仍可找到「狗仔粉」出售,「狗仔粉」,其實是「救濟粉」之音轉;以前的人貧窮,有慈善團體把粘米粉搓成條狀,煮熟後加上簡單配料:b花、菜脯及豬油渣,免費派給有需要人士。

晚上,這裡就熱鬧得多了。廟街是個跳蚤市場,攤檔細小,然規劃整齊,貨品琳琅滿目,衣物皮具、鐘錶電器、CD唱片、古玩字畫、明星舊照,應有盡有,雖非名牌貴價,但來自江湖四海,也具本土特色、價格便宜,故能吸引不少本地人和遊客前來溜達。真的如牌坊上對聯所言:「廟宇輝煌四海昇平千業盛,街衢熙攘九州物阜萬邦通」。加上附近榕樹頭一帶空地,有街頭賣唱的平民夜總會,粵曲、時代曲,歌聲處處聞,唱的多是升斗市民心聲;市民不如意時,來此散散心、得點認同,或許有助紓緩壓力,得點心靈安慰。

這裡最獨特的市場是「玉石市場」,從前,商賈漁民經常出海,故喜歡購買隨身佩玉,以求出入平安、一帆風順,令玉石需求殷切,頓使這裡成為了平民玉石集散地。

在甘肅街與廣東道交界處天橋底,有兩座「玉石市場」,內裡除有玉石飾物的售賣外,也有加工、雕刻、打磨等服務。附近廣東道更滿佈大型玉石店舖,並附設加工工場,提供採購、批發、大型加工等一條龍服務。故門前對聯云:「玉石珍奇坊間成鬧市,器材廣用橋下闢商場」,其實那是現實的寫照,也體現了「廟顯中華傳統文化,街現香港創新精神」。這是平民鬧市,古今未變。■松睿 退休教師

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