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的日常語言中,時有使用「君子」一語,例如「真小人、偽君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君子一言,快馬一鞭」、「君子成人之美」等。「君子」一語,在古時其實有多種含義,你又知道多少呢?
亦可解作丈夫
先秦經典如《詩經》、《易經》、《尚書》中,已常見「君子」一詞,其中一種用法是妻子對丈夫的稱呼。例如《詩經.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又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李白《古風(二十七)》︰「焉得偶君子,共乘雙飛鸞。」「君子」解作「丈夫」這一用法,今日已很少見,可是研習古典經籍時,卻不可不知。
「君子」一語,在周朝前後開始,常用以稱呼貴族或士大夫,當時的達官貴人皆稱作「君子」。詞義與之相對的是「小人」,用以稱呼社會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
「君子」在古時也常解作在位者或君王。唐孔穎達《五經正義》便清楚定義:「君子謂人君也。」又如《易經.乾卦.九三》云:「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裡所指的「君子」,原作人君之意。《禮記.曲禮上》提及的「君子」:「故君子式黃髮。」也作如是解。「君子」也可解作「國君的兒子」。周天子時分封諸侯,建立邦國。諸侯稱為國君,國君的兒子便是「君之子」,簡稱「君子」。
貴族才受教育
古時教育尚未普及,只有貴族子弟-君子才有知書識禮,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他們文化水平、品味和個人修養都較高。後來「君子」一語漸漸賦予道德含義,用作稱呼道德修養高的人。
後來「君子」解作品格高尚、才德出眾的人,即使是平民布衣,也可以是「君子」。自孔子開始,「君子」專指品德高尚者的用法漸成主流。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儒者倡導,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標。記錄孔子言行的儒家經典《論語》,便不下一百次提及「君子」一詞,孔子認為,能行「仁德」,便可稱為「君子」,與之相對的則是「小人」。
君子的品格應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標。《論語》中提及了成為「君子」的條件和必備的素養,如《里仁第四》︰「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又如《述而第七》︰「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千百年來,「君子」都是廣大士人孜孜追求的目標,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君子」的德性和抱負也成為歷來不少文藝作品的題材。不少事物,都被文人賦予君子的意象,託物言志,如蓮花、菊花、蘭花、梅花、松、竹、梅、玉等。■李昂尼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