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地火

2018-07-30

鍾 倩

我居住的小區,有兩家幼兒園,一家在我們家屬大院裡,另一家是我以前的小學,也是兒時的母校,後來改建為幼兒園。盛夏的午後,我走進這所幼兒園,卡通牆繪,塑膠操場,特色盆景,撲面而來的童真氣息,瞬間喚醒了好多或深或淺的難忘記憶,直到走進會議室,我 依然有 種緩不過神兒來的感覺。

會議室裡已經陸陸續續來了不少人,都是來社區開黨員會議的。我剛找到自己的位置,隔座的老先生就問道:「姑娘,你是鍾師傅的孫女吧?」我使勁兒點點頭,仔細打量他,臉龐消瘦,眉毛濃黑,卻精神矍鑠。一身裝扮,深色西服,白襯衣,腳着運動鞋,絲毫看不出歲月留下的痕跡。他雙手握着一根枴杖,我驀地想起這就是學校家屬大院裡的杜爺爺,退休前他負責學校的閱報欄,在校園裡經常看到他穿梭的身影。

記得學校建校60周年的時候,有人採訪過他,回憶起風雨飄搖的歲月,他飽含熱淚,幾度哽咽,學校1956年建校,1966年迎來「文革」,「當時學校的一半被旁邊的工廠吞併,學校幾欲停辦,我們白天被紅衛兵批鬥,晚上偷着搞教學,身邊的同事、學生受盡折磨......每天都有不好的消息傳來。」

我斷斷續續想起他的一些事情,就在這時,有位頭髮花白、銀光閃閃的老奶奶在我旁邊坐下,她身着方格上衣,黑色長褲,腿腳利索,眼睛明亮,就是耳朵有些背。杜爺爺主動打招呼,「小柳,你來了啊!」「你是......我怎麼想不起來了!」「噢,你是老杜啊,怎麼這麼瘦了,但身體還是很硬朗!」老奶奶姓柳,建國前老黨員,多年沒見,她認不出來我了,我衝着她一邊的耳朵介紹自己:「您是從小看着我長大的,還記得嗎?」她停頓片刻,猛地想起來了,不住地詢問我身體狀況。年過九旬的老人與年過八旬的老人,坐在一起交談,是多麼動人的場景啊!邂逅兩位老人,我的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是說不出的感念,也是歲月流逝所賦予的饋贈。

會議開始後,社區主任先介紹兩位老人,他們都是老黨員,杜爺爺年過九旬,自己騎着三輪車去居委會辦理高齡補貼,而柳奶奶是建國前的老黨員,「老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社區也是個大家庭,杜爺爺、柳奶奶就是一寶。」聽到這裡,我敬畏的心更加敬畏了,望着他們,恍若走進一條深邃而漫長的歷史長廊,有太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等待去閱讀、去記錄、去傳承。就像當天會議的主題「那年我入黨」,年輕黨員作為故事守護人與老黨員結對採訪,講述他們當年入黨的難忘經歷,收集珍貴的老照片、手稿,最後編輯成畫冊作為保存和傳承。與我結對採訪的老黨員是魏阿姨,每次社區活動中幾乎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給人總是樂呵呵的樣子,但是,真正走近她後,聆聽她當年入黨的故事,我看到的是那一代人的理想追求。

面對老黨員,幾乎每個故事守護者都會問起:「當年你為什麼要入黨」這個老掉牙的問題,我也不例外。魏阿姨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從她自己年輕時的經歷說起。「那是一個崇尚劉胡蘭、董存瑞、江姐、雷鋒等無數英雄的年代,思想教育氛圍非常濃厚」,我想起書中寫道的:「那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幹大事,年紀輕輕就丟性命的時代;那是一個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的、最有骨氣的中國!」魏阿姨說:「我不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但在那個時代,我想做一個政治上要求進步、積極向上,學習各項都要盡力優秀,不做被人看不起的落後分子、差生。」正是這樣的動機,在初中升高中的時候,她向學校提出加入共青團的申請,由於出身成分不好等因素,團總支兩次上報團市委都沒有被批准,她的夢想就這樣落空了。但是,她沒有放棄,高中畢業後成為一名共青團員。

參加工作後,在身邊同事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她才產生了向黨組織靠近的想法。當時她所在單位不到40人,十幾位都是黨員,他們在工作中任勞任怨,踏踏實實。周六下午,學習「毛選」,堅持做筆記,每月寫思想小結;日常生活中,同事們互相關心,坦誠相待,使她這棵正在成長中的「小苗」得到滋養,說到昔日同事們的幫助,年過七旬的她依然難掩激動之情,「他們的先進性影響了我工作的一生,影響着我做人至今的標準。我感激他們,敬重他們。」拳拳恩情,沒有因歲月流逝而稀釋,反而歷久彌新,永不褪色,成為她的精神重心,我也深受教育。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她在不斷學習中有了積澱,鼓起勇氣向黨組織提出入黨申請,經過近十年的考察,1996年她正式入了黨。從此,「做一個有奉獻精神的人」成為她的信仰。奉獻,交談中她多次說到這個詞語--一個在今天被忽略、被冷落的詞語,卻有着寬廣而豐富的內涵。我突然理解了經常在報刊上看到的這兩句話:因為奉獻,所以榮光;因為奉獻,所以年輕。

「退休二十年,我沒有放鬆學習黨的新時期各項文件,熱心為黨支部建設盡一分力量,做一個健康的黨細胞,做合格的共產黨員。」堅持做一件事不難,難的是數年如一日的堅持,更難的是在環境簡陋的情況下仍然始終如一。據我了解,當初,工作地點、住房與辦公室只有幾十平米,魏阿姨與同事們嚴格執行上下班制度,無法騰出辦公室,她說與群眾閒聊也是工作。住在宿舍,根本沒有下班時間概念,她隨叫隨到,大到滋事打架,小到鄰里矛盾、夫妻不和,她都要管,而且一管到底。一次,有人半夜裡動手打起來,她不顧家中的病人,跑出去處理、調解,直到對方都消了怨氣、握手言和,她才放心回家。殊不知,她自己的兒子身體也不好,長期需要人照顧,但她從不抱怨。

基層黨組織,條件有限、設施簡陋,但是她總能因地制宜,想出辦法。1997年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她帶領黨支部成員到工地上進行集體簽名慶祝活動,受到大家的一致讚揚,通過這種儀式表達對香港回歸的喜悅,為祖國統一強大而自豪。20多年來,魏阿姨見證過很多孩子加入黨組織,印象最深刻的當屬自己的女兒。在她的引導和教育下,女兒工作後提出入黨申請,幾年後成為正式黨員。說到這裡,她的臉上漾起難以言述的自豪感。

這次採訪令我深受觸動,心頭始終縈繞着一種溫熱的情愫,很難用語言表述清楚。沒有經歷過「文革」時代和困難時期,很難體會到那一代人的火熱青春和毫無保留的奉獻精神,但是,生命的感召能夠穿越時空,並植入心靈、抵達靈魂。就像金一南教授在《苦難輝煌》一書中所說的:「不是要你到歷史中去採摘耀眼的花朵,應該去獲取熔岩一般運行奔騰的地火。」看不見的地火,永是奔騰燃燒,永遠精神指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