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上50元(人民幣,下同)在浙江嘉興過10天,這樣的「生存挑戰」應該怎麼做? 浙江師範大學19名學生選擇「打工」,學生們嘗試了多種「職業」,最終不僅「生存」下來,整個團隊還攢下一萬多元,可用於往後活動經費。 「讀書時經常覺得累,其實算不上。」參與這次挑戰的學生說,經歷此次實踐以後,應該更加努力,多做實在事。
通過社會實踐 發現自己不足
「7月5日下午一到達嘉興後,19位同學就都出去找工作了,當天就有一半的同學找到了工作。」作為此次生存挑戰的四位領隊之一、大二學生伍柯穎表示,一名學生沒有工作經驗,找了一份發傳單的活兒,卻沒有問清收入問題,萬幸結束後對方沒有為難。 隊員黃海說,參加活動前後「心理落差很大」。「預想當中,就是找一份穿玩偶衣服或者發傳單的工作,很簡單,不需要做什麼準備。」黃海稱,實際找一份兼職遠比想像的困難得多。他花了兩天方才找到一份「組裝滑梯」的工作,每天8時開始幹活,18時30分後下班,中間午休一個小時,就是「一份純體力活」。 對他來說,最困難之處是「身體撐不住」。「等晚飯時直接躺在地上,身體已經睡着了,但眼珠還在動。」黃海說。「帶我的師傅很嚴格,一天要『批評』我好幾次,偶爾也會受不了。但每天下班時都會囑咐我路上注意安全。」 另一名隊員胡旦在10天內嘗試了茶樓服務生、銀行經理助理等4份不同的工作,深知賺錢不易。「父母都挺支持,覺得我應該接觸社會。」胡旦表示,短短4天的「銀行客戶經理助理」的工作便令她感觸頗深。「經過實踐才清楚了每個崗位的工作細節和銀行的運作過程,這對我的專業學習有很大幫助。」
對於擔任領隊的方柯來說,此次的生存挑戰是有別於以往社會實踐的全新的體驗。「生存其實是對自己生涯的一個更清楚的認識,大家在找工作、生存過程中可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自己未來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