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政情與網議 > 正文

【議規修改】流會絕跡點人數減 改議規震懾反對派

2018-08-07
■廖長江表示,修改議規對於反對派有震懾力。香港文匯報記者朱朗文  攝■廖長江表示,修改議規對於反對派有震懾力。香港文匯報記者朱朗文 攝

立法會去年底成功修改議事規則,將「流會」情況降至零,也令點人數拉布的問題,由平均每次會議要點16次人數,大大降至2.75次,即每次會議都可以節省兩三小時,同時亦節省納稅人的開支。當時推動修改議事規則的建制派「班長」廖長江,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修改議規對於反對派有震懾力,令他們以往的拉布招數及政治化舉動不會再得逞,至今他們要求點算法定人數大減,也未有再借成立專責委員會將民生事件政治化。 ■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朗文

在剛過去的立法年度,立法會審議通過財政預算案的時間是自2013年以來最短,而較受爭議的「一地兩檢」條例草案,也算是順利過關。

有意見認為,立法會運作重回較正常的狀態,去年底成功修改議事規則應記一功。

廖長江:拉布難再拖時間

廖長江去年底代表建制派提出修改議事規則,最後有24項建議獲准提出及通過,「有了這種震懾力,他們(反對派)就覺得在很多事情上,如果再好像過往那樣做,他們也不會再得逞,阻不了太多時間,倒不如不做。」

他指出,自修改議規後,全體委員會會議法定人數由35人改為20人,反對派在全體委員會階段已經減少了點人數,不管在審議財政預算案、「一地兩檢」條例草案抑或其他法案也是,「以前就是call(點算)到爆,call到你U檔、休會,又拖你一個禮拜時間。」

最直接的,是立法會大會因不足法定人數而休會自此消失。根據立法會資料,今屆立法會已過了兩個年度,在修改議事規則前,4次因不足法定人數而休會,修改後卻一次也沒有,對比再上兩個立法年度議會13次「流會」,情況可謂大大改善。

在點人數方面,本年度修改議事規則前,立法會舉行的9次會議中,共點了145次人數,即平均每次會議都要點16次人數;而修改之後,雖然仍有點人數的情況,但20次會議累計點了55次人數,即平均每次會議2.75次,以每次點人數浪費約15分鐘計算,每次會議就可節省約3小時。

「怪招」要批准 難再作怪

不只應對常見問題,反對派的「怪招」亦可防範。在修改議規前,「自決派」朱凱Y連出「怪招」拉布,阻止支持「一地兩檢」的無約束力議案通過:在首讀及二讀《銀行業(修訂)條例草案》時,引用「封塵」多年的議規第五十四(四)條,動議不將草案交付內務委員會處理,觸發一場逾9小時的辯論;再引用第八十八(一)條,動議要求新聞界及公眾人士離場,於是再起爭辯。

建制派其中兩項修訂建議,就是針對上述條文,規定議員須獲主席同意後,才可作出有關動議。

廖長江認為,這正是震懾力的表現,在修改議規後,相關引用僅在審議「一地兩檢」條例草案時出現過一次,但不獲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批准,避免了鬧劇一場。

提高成立委會門檻防濫用

同時,以往只需有20個議員站立,就可以呈請書形式,要求成立專責委員會處理某事件,由於門檻較低,往往被反對派當作「政治鬥獸場」。

修改議規後,門檻提高至35人,至今未見再有專責委員會成立。

這一次議事規則的修改,有成功,也有美中不足之處。在「一地兩檢」條例草案二讀期間,梁君彥驅逐行為不檢的林卓廷、尹兆堅等5名反對派議員離場,並不准他們出席之後的全體委員會會議,引起了「立法會」會議和「全體委員會」會議處理被逐議員的討論。

建制派曾建議將議規第四十五(二)條清晰化,訂明被「全體委員會會議主席」命令退席的議員須繼續退席立法會,不得參與立法會的該次會議。

不過,梁君彥最終因字眼的中英對照存在差異,不批准提出有關建議。

廖長江解釋,當時是想條文「清楚一點」,但不改也沒有大問題,主席要求被逐議員不准參與餘下議程的權力仍在,「以前主席根據第四十五條都有這個權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