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今年是中國開啟改革開放的四十周年紀念。而上個星期,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舉辦了名為「共享偉大榮光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港澳同胞參與改革開放奉獻祖國大型圖片展覽」,向全港社會展示了在這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中,香港人通過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和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對中國內地經濟騰飛、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所作出過的許多重要貢獻。
無獨有偶,在七月書展期間,由香港齊心基金及其旗下的「史檔工作室」舉辦了一個名為「區區有故講2-大灣區篇」的新書發佈分享會,主題也是講香港人如何投身內地改革開放,發揮自己所長,既為國家發展作貢獻,又為個人事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並請來了投資者、專業人士和學者等分享當年的工作經驗,非常生動。
港人貢獻改革開放細節報道少
這兩項活動有兩個共同之處:第一,反映香港人對國家改革開放貢獻的具體人物和有血有肉的鮮活故事;第二,這些微觀具體的人物故事,竟是大眾媒體極少予以報道的,就算報紙有採訪報道各種回內地設廠辦企業、贊助教育及慈善事業、文化學術交流等知名人士,但往往缺乏細節,籠而統之。
有多少港人尤其是年輕人知道,港資一直佔進入中國的外資比例中最高?有多少年輕港人知道,香港人投資設廠帶旺內地經濟發展和就業之外,同時把各種輕工產業和專業服務的生產標準、專業標準和管理方法引入內地,從而助內地從微觀經營管理方面推進經濟現代化?有多少年輕港人知道,香港各類專業人士把香港的土地登記制度、土地拍賣制度以及相關的法律和金融實務知識引進內地,從而推動內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的各項制度軟件?有多少年輕港人知道,有多少香港資深金融專業人員、工程技術人員、法律專家,乃至高級公務員、廉政官員、警務人員、飛行服務隊等紀律部隊人員,在退休之後,在過去四十年來,響應國家的號召,為對口的行業、政府單位甚至內地公檢法等部門提供專業的諮詢、培訓甚至直接服務於相關政府單位,不計報酬、實實在在為推動國家的進步而貢獻自己的專業力量!
常言道:新聞是歷史的初稿。但既然連新聞報道都缺乏相關的細節,甚至根本沒有報道過,那更加不可能載入史冊,更不可能進入學校課堂,成為歷史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去年特首上任,已經明確指出要在初中落實中國歷史科必修。今年五月,教育局正式推出新的《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修訂課程大綱》,在不遲於兩個學年之後,會在全港中學初中階段實施全新的包含香港歷史的中國歷史科課程。
及早整理港人貢獻改革開放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的課程大綱中,中三級學習內容明確列出「改革開放中香港發揮的作用」,估計約佔三至四個課節。目前只有課程大綱,未有具體的教學內容。從上述兩項展覽和講座活動可知,香港人在國家改革開放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雖然少見報道,但人物事跡猶在;雖然未入史冊,但史料尚未塵封。
筆者在此強烈建議,教育部門、前線學校,乃至課本出版社,應該充分整理這些內容,將其編入正規的中國歷史科教材之中,成為正式的課堂教學內容,以生動具體的港人故事,去激發香港學生的自豪感和培養國家認同感,學習前人如何根據「國家所需、香港所長」來既貢獻國家社會,又發展自身事業。今天的國家發展狀況和機遇,比四十年前更加樂觀和多元,如果我們的中史教育能夠推動青年學生認識國情,趕上國家發展大潮,這樣的教育將更具前瞻性和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