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太古地產ArtisTree呈現的「公開排練系列」上月揭幕,繼早前本港和日本劇團共同創作的多媒體劇目《Emoto》之後,今次呈現以「衍變」(Transformation)為主題的全新現代舞蹈創作,該作亦是兩年一度的iCoDaCo(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Dance Collective)舞蹈計劃中的一部分。
活動由兩場公開排練和兩場公開試演組成,均於午餐及歡樂時段舉行,觀眾一邊享用免費的精緻創意餐品,一邊體驗一場蘊涵視覺與味覺的藝術之旅。而繼香港站公開排練之後,iCoDaCo將會於不同城市繼續創作歷程,將作品不斷「衍變」。最終成品將於今年11月在波蘭進行首度公演,並預計於明年在香港正式公演。 文: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 劉悅
近距離旁觀創作過程
在公開排練中,觀眾共同見證了全新舞蹈作品誕生的過程,透過窺探編舞家與表演者之間的互動和討論,了解到有趣的構思如何演化成舞蹈作品的故事主題和肢體動作。而觀眾的反饋甚至可能變成正式演出的一部分。參與其中的著名舞蹈家梅卓燕指,無論觀眾是否有過觀看現代舞表演的經驗,公開排練對他們而言都是一個極為新鮮的體驗,觀眾不是過來看一場show,而是與表演者一齊經歷創作的過程。作為旁觀者的iCoDaCo香港監製王羨彤(Jacqueline),曾擔心過香港觀眾因接觸現代舞的機會較少,未必對公開排練有反應,但經過兩場公開排練,觀眾反應卻出乎她意料地熱烈。開放報名三日後就已經滿額,在活動中她觀察到觀眾們的專注和對藝術的渴望。
公然展示未完成的舞台作品,對藝術家與觀眾而言,或許都是一次有趣而富意義的嶄新體驗。Jacqueline認為,公開排練可令到公眾對藝術有新的接觸點,去認識表演藝術的形成和藝術家創作的過程。
本次舞蹈創作的主題是「衍變」,梅卓燕認為這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可以是作品的「衍變」,亦可是團隊的「衍變」,還可以是城市乃至世界的「衍變」,目前他們仍然探索中,在現階段還不會將此概念收窄。
多元文化碰撞
世界各地大多數的藝術表演都由大型機構及表演團體先行構思及決定,到最後一個步驟才選擇合適的表演者加入團隊,相對而言,表演者能作出的調整很少。為打破這規則,iCoDaCo自2012年成立,聚集一群獨立的表演者,務求跳出框框、解開所有社會及制度帶來的束縛,創作一種不受規範的藝術,讓成品能反映各表演者對藝術的獨特看法及意見。每年計劃都會加入全新的表演者,在新舊融合下激發出新的火花。
作為跨地區藝術合作項目,團隊成員來自瑞典、匈牙利、波蘭、威爾士、香港等地,講不同語言、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完成溝通及合作?在梅卓燕看來,語言永遠是最大問題,就算是與講相同語言者溝通,有時都難免產生誤會。作為舞者,遇到語言溝通不到的情況時,他們就會嘗試用身體語言來表達。Jacqueline認為舞蹈是一種突破語言的藝術形式,可用作不同地區之間文化對話的國際語言,應該多加支持本港舞者用身體語言進行跨地區文化交流。
除了語言障礙,協調每個成員的意見,亦需大量時間。按照原定計劃,成員們早上十時開始排練,到下午六時結束,但他們常常逗留至九時以後。團隊所作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尊重每一個成員的聲音,且團隊中每個人的分量都是一樣的。海報如何設計、資金如何使用,大家都是一齊商議、給予意見,而非各司其職、互不干涉。
碰撞中擦出新火花
與外國成員交流的過程中,梅卓燕得知不少有趣的城市現象,這也為她的舞蹈創作帶來靈感。例如有波蘭的舞者告訴她,在波蘭行山時有機會見到因政權更替而被棄置的神像,當地人不願毀壞它們,所以將其丟棄在荒郊野嶺,現時都會有市民前去拜祭。「這不正是一座城市的Transformation嗎?」梅卓燕說,「而且我還可以在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歷史中,尋找與之有共性的內容。」
不同的文化背景,亦會影響當地人的表達文化。長期在柏林活動的Jacqueline指,柏林的觀眾非常主動,無需舞者引導、提問,他們就會出來講自己的看法。但今次公開排練後,不少香港觀眾踴躍地分享了他們的觀感,這一點已經超出了她的預期。
iCoDaCo團隊首次來到香港,在梅卓燕和Jacqueline的帶領下,外國成員們嘗試了地道的港式生活:到熟食中心食海鮮,到大排檔飲啤酒,走進本地人最愛光顧的食肆,融入本地社群。梅卓燕和Jacqueline也對之後的旅程充滿期待,她們認為這並非簡單的旅遊,而是「Act as a Local」。
結束香港站的公開排練後,iCoDaCo團隊會去到瑞典、匈牙利等地,繼續創作歷程,吸取各地文化和觀眾意見,最終成品將在今年11月於波蘭首演,隨後會進行世界巡演,暫定明年7月來到香港正式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