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藝粹短訊:《親愛的,胡雪巖》廣州登場 司徒慧焯:一部戲能演完30場,才會真正成熟

2018-09-01
■香港話劇導演司徒慧焯談《親愛的,胡雪巖》的重新演繹。胡若璋攝■香港話劇導演司徒慧焯談《親愛的,胡雪巖》的重新演繹。胡若璋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親愛的,胡雪巖》時隔一年半後載譽歸來,在廣州大劇院連續兩晚上演,正式開啟內地巡演篇章。導演司徒慧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再次執導胡雪巖這個歷史人物的舞台大戲,不管是劇本處理、導演手法、演員配搭還是舞台設計都是重新演繹,所以更強調此番演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重演。比起2016年香港版本,這次更為聚焦在人和人的關係上,有了更明確的切入點。廣州之後,這部被譽為香港經典的話劇將在內地多個城市展開巡演。

過去幾年來,司徒慧焯帶戲北上演出的經驗不斷增多,就他觀察,香港導演可能更喜歡現實主義,戲劇舞台上的生活感很強,而在生活感裡有突發的想像力發生。但內地的大戲習慣宏大敘事,演員數量眾多,在表演技巧上很有功底。

而根據以往的經驗,香港話劇北上演出,觀眾量是一大制約。相較下,台灣話劇在內地市場反響熱烈,尤其是賴聲川經典劇目不斷的重複上演,除了獲得豐厚的票房收入,還不斷積累新的觀眾群。顯然,香港話劇作品要收穫內地市場,仍需要深耕。

記者翻閱資料獲悉,近年香港話劇團內地演出不斷增多,諸如《最後晚餐》、《遍地芳菲》、《脫皮爸爸》、《有飯自然香》等作品在內地也擁有一定的觀眾基礎,但離「口碑相傳」攬獲新的觀眾群體的局面,也還有距離。

司徒慧焯認為,一部戲,如果可以演完30場,才會真正成熟。被問及劇作在內地的觀眾量,是否受語言隔閡影響?司徒慧焯認為,粵語演出在內地城市,根本沒有問題,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的反響,有時候還好過廣東。話劇的舞台表演,更多是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過去多年來,司徒慧焯也一直在探索話劇中的中國表達。問及是否會和內地的劇團合作,司徒慧焯透露,目前有計劃在談,但重要的劇本還沒有敲定下來。但在他看來,不管是香港話劇北上開拓內地市場,還是內地民眾來香港看戲,雙向互動合作才最有意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