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是中國著名民間傳說,歷來改編版本很多。白蛇和許仙的故事起源於唐宋,至明代成形。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廿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敘述了渴慕人間色相的白蛇,化身白娘子糾纏許宣,累得許宣連犯官非、險些丟了性命的故事。既云「警世」,馮夢龍的故事自是要警戒世人不要貪戀美色,否則便會被妖邪入侵,不得善終。
在馮夢龍的版本中,白娘子最終被法海收拾,鎮壓在雷峰塔下,而許宣則披剃為僧,修行數年乃至坐化,以貫徹色即是空的主題。
正義法海漸變多事之徒
到了清代,《白蛇傳》在不斷流變中,逐步形成了我們今天熟知的版本。西湖遇雨、借傘、盜仙草、水漫金山、斷橋產子等情節,豐富了白蛇和許仙的愛情故事和人物形象。白蛇不再是危害男性的妖孽白娘子,而是忠於愛情的白素貞。她懸壺濟世,為救情郎不惜以身犯險;而身為蛇精而能產子,更見她早已具備人性。
反過來,此前儼如正義化身的法海,卻變成了拆散美好家庭的多事之徒。而後來再衍生的白娘子兒子高中狀元、祭塔救母等情節,則更是邁向中國傳統戲曲的大團圓套路了。
香港觀眾比較熟悉的電影改編,大約要數邵氏黃梅調電影《白蛇傳》、粵劇電影《白蛇傳之斷橋產子》和徐克《青蛇》。
徐克《青蛇》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李碧華將故事的重點轉移到青蛇身上,寫小青嫉妒姐姐白素貞,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魅力,於是嘗試勾引許仙和法海。由是,小說要說的不再是愛情的堅貞,而是情慾之下人性的醜惡、自私和痛苦。
許仙疑心生暗鬼
剛逝世的香港作家劉以鬯,亦曾改編過白蛇和許仙的故事。與李碧華不同,他的短篇小說《蛇》將重點放在許仙疑心生暗鬼的心理。
在劉以鬯筆下,許仙同樣在西湖遇見了白素貞,同樣與她結為連理,同樣一起開藥店。只是這一次,故事裡的志怪成分卻被劉以鬯抹去了-白素貞不過是一個尋常女子。
這個版本的許仙,早年被蛇咬過,杯弓蛇影之下,總疑心自己後園有蛇,還夢見妻子是蛇妖。後來,許仙遇到了一個冒牌的法海,逼迫白素貞喝雄黃酒,想叫她現出原形,結果當然是無功而還。僅利用《白蛇傳》的基本情節,而能寫出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劉以鬯的故事新編可謂輕盈又別致。 ■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郭詩詠博士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