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劉序:以戲入畫 意趣人生

2018-09-14
■劉序稱自己趕上了大師時代的尾巴。■劉序稱自己趕上了大師時代的尾巴。

在濟南趵突泉景區內萬竹園的李苦禪紀念館早前舉辦的「苦禪門下--2018年觀摩繪畫展」中,苦禪大師之子--著名國畫家李燕先生攜八位弟子展出了各自不同風貌的代表之作,慕名賞畫者紛沓而來,一時間門庭若市。這八位弟子中,青年導演劉序是很特別的一位。多年來劉序追隨李燕先生研習大寫意花鳥畫,並以其自幼學習京戲的功底,循苦禪大師「以戲入畫」的特點探究大寫意藝術的真諦,作品別具一格,充滿意蘊。與此同時,身為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的特聘教授,他在教學中以傳授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為宗旨,課程以京劇、崑曲、詩詞、曲藝、書法等綜合推進,頗受歡迎。■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李燕先生曾經評價劉序:「你是少有的可以和老祖宗對話的年輕人。」這或許和劉序深厚的家學淵源有關。劉序出生名門世家,父親和母親的家族都聲名顯赫,爺爺是北京市自來水公司創始人之一,老中共地下黨員,曾經參與營救過梅蘭芳、李苦禪等社會名流,父親則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堆艙組組長;母親家族這邊也毫不遜色,姥姥是老牌綢緞莊瑞蚨祥老闆,姥爺是亨得利錶行掌櫃,母親乃大家閨秀,是個頗有成就的園藝園林專家,參與設計了北京市屬十大園林工程。

受家學熏陶,劉序自小就在家跟着祖父、父母學練書法、習篆刻、學詩文、背崑曲,小學二年級時他就自己獨立寫了一首詩歌:「空盞無釀留光醉,薄冰邀月此心誰,兒童哪識爆竹意,青煙惆悵又一回。」與此同時,他由父親引薦得見很多位梨園行大師,拜師學戲曲、相聲、大鼓、快板,接觸到非常多業內響噹噹的老前輩。

「我很幸運,可以說趕上了大師時代的尾巴,與很多垂暮之年的大師成了忘年交。」劉序說,他曾拜過師的包括崑曲界的馬祥麟、侯玉山,相聲界的侯寶林、馬三立、羅榮壽,大鼓界的孫淑君、小嵐雲,京劇界的侯喜瑞,高盛麟、張君秋等等,「我的老人緣特好,大師們都很喜歡我,那時候甚至天天在大師家裡邊吃飯邊學藝。」

排戲靈感來自戲曲書畫

人生總是充滿了各種意外,當年輕的劉序沉迷於學藝,並立志長大後當一名好藝人的時候,他不慎摔傷了,只能忍痛離開對身體條件要求苛刻的舞台。唱不了戲,但又捨不得舞台,劉序於是來到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深造,之後又因緣際會成為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的特聘教授。

劉序在教學中以傳授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為宗旨,課程輔以他自幼喜愛並精通的京劇、崑曲、詩詞、曲藝、書法等綜合推進,受到學生的親青睞。另外,他還應朋友以及一些機構之邀排戲,去年為中國音樂劇協會編排了兩部戲,從接劇本開始到走上舞台僅僅用了14天時間,速度之快令旁人吃驚,不過劉序說:「我排戲的手法都是來自戲曲和書畫的靈感,這中間都是相通的,所以排起來很簡單。」

對戲曲的理解融入水墨

在一次排戲過程中,劉序認識了國畫家李燕的女兒李馨慶,於是他幸運地走進了名家身邊學畫,當名師的徒弟並不是一條坦途。劉序在李燕門下,主攻花鳥畫,他從畫鸚鵡開始,一共畫了幾十萬隻鸚鵡,畫完鸚鵡就在宣紙的空白處練字,佈滿密密麻麻書畫的宣紙用掉無數,按他1.75米的身高,一共可以堆起三四個人高。

李燕先生認為,過去的中國繪畫中,文人畫是最高的。廣博的知識和文化的修養,用於哪一方面就會表現於哪一方面。用於繪畫就是畫家,用於書法就是書法家,用於醫道就是醫生,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優良傳統,不應該斷。他常以苦禪大師的話教勉劉序:「京劇也是寫意的藝術,不懂京劇,就不懂中國的大寫意畫。」 同時,他也引導劉序把對京劇等戲曲的獨到理解融入到水墨濃淡的變化之中,這令劉序受益匪淺。師父李燕先生常常以古代著名的文人為榜樣,十分注重知識修養的整體性,對經、史、文、哲、科技、宗教、風土、民情等類雜學無不投緣,或詩、或文、或畫、或書,無不日伴其身,其教誨深深影響了劉序。

如今劉序自己也有了徒弟,而且共有二十個之多,都是有一定社會經驗的文藝青年,在各自的工作領域作出了獨特的成績。多人多面,各有特色,如電影《紅海行動》主演蔣璐霞、青年舞蹈家蘇海陸、《開心麻花》劇場導演劉釗等。劉序要求徒弟們必須認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從易學這個中華文化的根開始學起,然後用傳統文化智慧發展各自所長,「我覺得很欣慰,這些年輕人都非常願意下功夫學習,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的希望所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