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昨日紀】「辣妹」李娜

2018-09-24

陶 然

隱約記起,是在二零零四年九月,在山東威海舉行的「第十三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我是從北京搭火車奔赴威海,當時還沒有動車更沒有高鐵。車子光噹光噹一路奔去,夜晚開出,到達時已是天亮時分。開會時也並沒有怎麼留意,直到有一晚,一群人在住地的小樹林喝酒,我只是湊熱鬧。偶遇李娜,那時她是小妹妹一名,是復旦大學陳思和的博士,剛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工作。隨便聊了幾句,便算是認識了。

但認識了也並沒有什麼聯繫,直到有一天,似乎是為了什麼書,才有了電郵來往。二零零四年九月,我在北京,曾造訪中國社科院,承當時的台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黎湘萍設午宴接待,同座的還有李娜和趙稀方,之後,才有了更多的來往。

李娜以研究台灣文學為主,曾經有數種研究著作分別在內地和台灣出版。印象中,她對研究台灣原住民文學頗感興趣。她去過日本,也去過台灣訪學。也來過香港,好像是訪台之後經過,記得當時是與劉登翰、曹惠民等人一起。有一晚,漢聞請客,李娜、天涯、曹惠民和我一起過海到尖沙咀一家酒店的茶座聽歌。

二零零六年六月,我應邀到廣州,參加一個文學研討會,李娜也去了。當晚,秦嶺雪招待幾個朋友喝冷飲,包括劉登翰、曹惠民、鍾曉毅,李娜也在。於是,我們漸漸相熟起來。

次年,二零零七年四月,世界華文文學高峰論壇在河南焦作舉行,我從濟南坐火車,經鄭州轉焦作赴會。在焦作,和她相熟的劉俊,好像是「師妹」吧,老是辣妹辣妹地叫她,我聽成是「辣妹」,心裡疑惑,她究竟辣在哪裡?後來曹惠民解釋,劉俊是南京人,「辣」「娜」咬字不太清,所以聽起來也就變成「辣妹」了!明明是個溫文的學者,除了聽說比較隨意之外,卻並沒有「辣」的傳說。

記得那一次,劉俊帶的衣服多了,天熱,必須穿夏裝,於是,一天中午趁着午飯前,由當地「地頭蛇」李娜陪着,我和劉俊一起,跑到附近的商場買短袖衣服。回程時,攔了一輛三輪車,路又凹凸不平,車子顛呀顛的,終於把我們顛到酒店去了。

焦作是座小城,那晚,我們一群人,包括曹惠民、袁勇麟、劉俊、鍾曉毅、凌逾等人,跑到不遠處的她家,曹惠民戲稱為「名人舊居」的地方,半路遇到火車橫過,警報聲噹噹響着,欄杆橫起,我們給攔在一邊。後來火車過去了,欄杆收起,我們才可以通過。

焦作會議之後,我有事上北京去辦,與李娜同路,豈知火車票訂得遲了,臥車車票僅剩分開的兩張。反正有票,能到北京就行。小站設備簡陋,進閘後,在月台排隊候車,好在人不多,只見那火車頭強光,獨眼龍似的,由遠而近,終於在我們面前呼哧呼哧停下,我進到車廂,爬到上鋪,手機不慎從高處跌下,跌個粉碎。夜車又從焦作開出,別了,小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