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國際關係術語,它起源於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對於古希臘城邦時代雅典和斯巴達為何發生了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分析。修昔底德認為,作為一個新興的強國,雅典實力的增長和影響的擴大,使得舊的霸主斯巴達感到緊張和恐懼,從而需要採取措施遏制雅典,這樣就導致了兩國關係的惡性循環,最終使得伯羅奔尼撒戰爭不可避免。在修昔底德陷阱的假設中,其實有兩個因素在同時發揮作用,一方面是舊霸主和新興強國之間實力差距的縮小,另一方面則是舊霸主對此感到憂慮和恐懼。
英國衰落 美國取而代之
一般來說,舊霸主很自然地擔心失去原有的地位,因此第二個因素是從屬於第一個因素的。但是,歷史上也有例外的情況,即舊霸主並不擔心某個新興強國的崛起,甚至主動讓位。例如,在一戰之前的國際關係中,美國和德國都是新崛起的大國,而英國則是依託工業革命成長起來的舊霸主。在美國崛起的過程中,英國和美國在美洲也發生了激烈的碰撞,結果是英國逐步淡出了美洲,和美國改善關係,為英美特殊關係奠定了基礎。到了二戰結束之時,英國已經充分認識到了自身實力的衰落,主動向美國政府發出照會,希望美國挑頭對抗共產主義。因此,英美霸權地位的交替是和平完成的。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有三個:其一、英美相距遙遠,而英國和德國距離很近,意味着德國崛起對英國能造成直接的安全威脅;其二、美國在宣佈門羅主義、抵制歐洲列強干涉美洲之後,就基本奉行埋頭做生意、不謀求領導地位的「韜光養晦」戰略,從而使得美國不是英國領導地位的挑戰者;其三、英國和美國在政治體制上高度相似,奉行同樣的價值觀,這使得英國將美國視為自己的「接班人」而不是挑戰者。
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關係已經發生了十分深刻的變化。與雅典和斯巴達不同,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都是擁有核武器的大國,而核戰爭的代價是所有理性的國家領導人都不願意去承受的。同時,隨着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整個國際社會正在成為所謂的「地球村」,貿易、生產和金融都實現了全球性的流動,各國在經濟上相互依賴。就以中美兩國為例,中美之間的貿易額,已經從建交初期的500多萬美元,增加到現在的5,800多億美元。打貿易戰,對於中美雙方來說,只會是兩敗俱傷。那麼,美國的特朗普當局為什麼還一意孤行要打貿易戰,中美是否會滑入修昔底德陷阱,或者說已經滑入了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致力穩定中美關係
首先,可以預見到的是,即便美國由於擔心中國的崛起和影響力的擴張,從而對中國採取打壓和遏制的政策,兩國關係所滑入的「修昔底德陷阱」,也與雅典和斯巴達之間、英國與德國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會有本質的區別,因為中美兩國之間基本沒有發生戰爭的可能性。由於中美兩國都是核大國,因此,即便是中美互相把對方看作是對手或敵人,雙方的競爭也只會以「軟對抗」的形式出現,即類似於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形式。雙方可能會有軍事上競賽、影響力的爭奪、規則上的競爭,但不太可能發生直接的熱戰。
其次,儘管目前美國已經開始把中國作為主要競爭對手,但美國並非只有中國一個對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德國、印度都被視為新興強國。從美國的角度來說,雖然中國的挑戰最為強勁,但是其他新興強國也是潛在對手。經典的修昔底德陷阱只存在兩個強國,兩個強國互相敵對,中美關係並不符合這種情況。
最後,中國也沒有把美國作為敵人來看待。雖然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和美國差距仍大,中國急需解決的問題,更多的是和周邊國家的問題,以及國家統一、國內改革發展等問題。中國沒有必要把美國作為主要對手,中國也是二戰後美國創建的國際秩序的受益者。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並不需要推翻現有的國際秩序另搞一套。中國不會主動滑入修昔底德陷阱,而是致力穩定中美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