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回應電影界訴求 注資十億支援發展
香港演藝行業陷入低谷多年,面臨大困局,今年初幾位演藝界熱心人士牽頭成立「香港演藝人內地發展協進會」(內協會)後,會長成龍、副會長汪明荃、執行會長曾志偉、創會成員古天樂、劉偉強、王祖藍及莫華倫等曾約見特首林鄭月娥及相關政府部門,向官員反映業界的訴求。在十月公佈的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中,特首有回應業界訴求,更提出注資十億給電影發展基金,以支持電影業培養人才及支援中型製作。十億能否救助到低迷的香港電影業?「內協會」執行會長兼電影導演、監製曾志偉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他表示特首能聽取業界的聲音,增加了資助金額,提出針對性的方案回應他們提出的要求,希望立法會順利通過,真正幫到電影業。 ■採訪:焯羚、張美婷 攝影:彭子文
曾志偉坦言感到十分開心,「今次是政府第一次認真地面對我們的訴求,而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增加了十億資助,針對性的方案每一項也是考慮了我們之前所提出的要求而回應的,有詳細的列明該金額會用在何處,規範清晰明確,解決到問題要點,對行業發展很有利。十億雖然仍有待立法會通過,但起碼令到業界人士感覺到上次與政府官員溝通是有用的,政府已經聽到業界的聲音。」
「在(上世紀)8、90年代,香港電影業的黃金年代,我們很少和政府開會的,就算政府找我們傾,我們都很少提出所求。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先生也有諮詢我們的意見,當時我們也覺得不需要支持。香港電影人基本上不喜歡求助政府的,但到近年香港電影業滑落得太厲害,為了行業的傳承,我們就要求政府接見我們,提出訴求,也看到政府誠意接納我們的意見,表示聽我們的聲音、重視這個行業。最重要這次的施政報告的支援政策針對性的,因應了我們的要求,我們也很樂意見到及支持這方案。」
現在的電影製作費用動不動就幾億,只資助十億足夠?「十億已經好好,這十億不是要用拍幾部商業大片,是針對中型製作,培養人才方面項目也點對點的、準確地去作出資助。他們規劃出四大方向包括人才培訓、提升港產片製作、拓展市場和拓展觀眾群。」
利培訓發掘編劇導演人才
志偉謂他了解到提及到的人才培訓,包括了編劇的培訓、優化劇本計劃等。香港電影需要更多的編劇人才,目標培養編劇240個,而他特別想着重處理『優化劇本』計劃,他考慮組織更多有心、有經驗的導演指導新編劇創作,幫他們優化劇本,有好劇本成功機會才大。」
報告中提及到要優化「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提高獲獎隊伍數目及獎金(資助金額),「很好,名額多了,資助金額多了,門檻低了,這等於加大力度支持新導演開戲,增加了幕前新人入行的機會,其他幕後崗位也增加就業機會,電影業有生氣。」
「另外,基金也支持短片拍攝,這也對電影業傳承有很大幫助,因我們每次尋找具潛質新導演,也來自於學生的短片功課,政府撥款去支持也會鼓勵了學生和業餘人士拍短片,也幫助到我們發掘人才。」
盼後期製作回流香港進行
「香港的電影後期製作通常交給東南亞公司做,原因是一直欠這類人才,後期製作被迫不在香港進行,現在政府會鼓勵業界利用香港的設施及人才進行後期製作,我們可以請人回來訓練人才,這能幫助解決香港後期製作人才不足的問題。還有政府要推廣香港電影,除推廣新製作的電影,亦要推廣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惟這些電影的底片已舊,需要進行復修的工作,但香港少這方面的人才,電影資料館一年才復修一部,怎麼辦?政府現在也肯資助培訓這方面的人才,復修這些著名香港電影,日後更可在外國的影展回顧放映,確實能幫助推廣『香港電影』品牌。」
中型製作資助倍增最有用
志偉表示,在香港電影最蓬勃的時期,每年製作達四、五百部電影,但今年只得三十三部電影。在現今的香港電影中,大多以兩種種類的電影為主,除了高投資額的合拍片外,就是二、三百萬政府資助的預算較小的電影,其實我們最需要的電影是中型電影。往往是多中型製作才可帶動到電影行業蓬勃、百花齊放。施政報告中表明擴大「電影發展基金」資助範圍及配額,當中明確規範了中型港產片融資每部戲會加碼投資至最多九百萬元;而小型的二、三百萬可以提升到五、六百萬,絕對可以幫助到行業。
鼓勵戲院播放本地製作
志偉特別欣賞,在拓展觀眾群上政府會提出方案鼓勵更多戲院播放本地電影製作。「中型製作亦要有配套才可有更大的作用,例如戲院增加播放香港製作的電影。以往香港嘉禾、邵氏、新藝城電影公司有自己院線,自己製作最少有一至兩周映期,現在電影業面對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沒法在戲院上映長一些時間,電影上映首數天,見票房不理想電影商即刻落畫,或一兩場,只放在非黃金時段內放映,有心睇的人也趕不及看,製作人沒發言權。希望政府同發展商在場地合約上作協議,若可有規定本地製作電影上映的日數和場次,讓本土製作的電影有更多播放的機會,會幫助到香港電影業。」
有人指香港電影市場太細,難以令香港片重生,志偉說:「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曾講希望透過基金撥款做市場推廣,助港產片開拓大灣區及東南亞粵語觀眾群市場。政府願意與大灣區當地政府部門加強溝通,業界希望借政府的幫助和大灣區當地商討,包括電檢制度放寬和廣東話版本放映,多了觀眾睇,電影的票房增加了,擴展香港電影的市場,本地電影製作費可以提升,但急不來。」
除政府支持外,業界自己幫自己也很重要,希望資深香港電影導演別光在內地拍合拍片,間中抽空回流香港拍攝全香港班底的製作,令香港電影業得以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