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檔案記錄
新作品面世固然重要,但保留昔日漫畫亦必不可少,可惜香港在這方面仍十分落後。「要睇現在所欠缺的是什麼?我覺得是一個半民間、半官方的機構。而現在基本上除了創作還是創作,不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羅文樂說。羅文樂口中的組織,正是負責檔案記錄工作,扮演記錄動漫文化的角色。
所謂的檔案記錄工作,羅文樂舉例,「《13點》第一期何時推出?我未必說得出,但又不知道如何找到相關資料。」他認為,除了創作外,亦應該讓後人知道漫畫的發展史。他表示,香港漫畫的技術類別眾多,但一般人對漫畫的印象,只停留在曾風光一時的武俠漫畫。「但如果從文化角度來說,只是其中一個類別,我們擁有的還有很多。」他說。
「我們應該要做一些行動,去remind我們有如此珍貴的漫畫財富。如果不去記錄新一輩唔會識。」羅文樂說。世界上有一些知名的漫畫作品,例如《丁丁歷險記》,在比利時有屬於自己的博物館。像迪士尼,亦有特定的部門負責檔案記錄的工作,保留所有原始手稿。「應該是從事博物館工作的人,用較學術的方式去處理這個媒介。」羅文樂說。至於袁建滔認為,香港在三四十年前對於保存原稿的概念薄弱,好多都被丟掉,故搞展覽其實也欠缺「睇頭」,直到很後期才有此概念。
漫畫文化漸被遺忘
羅文樂認為,漫畫作為文化,不能忽視。現實的是這個文化漸漸被遺忘。「例如小朋友想學習漫畫,進入香港漫畫界,他所依附的背景和脈絡是什麼呢?他根本沒什麼可讀,現時似乎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架構及方法,那我們憑什麼去發展?」
既然歷史被遺忘,就必須要想辦法加以保存。對此,羅文樂從教育着手,提出一些問題。「我們提到教育,why not?我們究竟有什麼成見?點解視藝科唔可以教?」羅文樂提到,一般人對於港漫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打打殺殺的印象,但事實上除此之外,亦不失其他題材,例如關於溫情的。「在法國、比利時,漫畫是很文藝腔的,但我們(香港)從來沒這想法。」他說。